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 装,包背装易于脱页 的问题,同时便于修 补重订。

31
三、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 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 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 有布、纸两种,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 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 籍封皮左上角。 • 3.书脑:线以后按 原刻本重印的图书称“重刻本”或 “重刊本”。其中凡版式、行款、 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 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 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 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 注本。
40
•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 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4、纸质文献
• 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按其制作手段的不同分为写本和印本。写 本,又称抄本,在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前较为流行。 • 考古发掘证明,在东汉蔡伦之前已有植物纤维纸的存在。1957年, 在西安灞桥古墓中出土了汉武帝时的一叠麻纸。20世纪90年代初, 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3片西汉时残纸,是迄今所见最早有字的 纸。
3、简帛文献
• 简帛,是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简牍和帛书的概称。它的出 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和讹误,使得古代学术史必须重写。 •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我国最早在汉代(西汉武帝末年)发 现简牍。 •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发现 竹简数十车,10余万言,称为“汲冢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 次简牍发现。
• 2、金石文献
• 金石文献,是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 录。 • 金,主要指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食器、酒 器、兵器等。其中又以礼器(鼎)、乐器(钟) 为要,故“钟鼎”遂成为青铜器的代表。石,包 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两者皆具 有坚固持久的特点。

• 金、石文献起源大体同步。但金属贵而稀,且难于铸刻,故秦汉 以后,石刻文献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文献。 • a、主要类型有: • (1)石鼓文 •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春秋时代秦国的石鼓文。唐初发现于天兴 (陕西宝鸡),为10块鼓形刻石,每块刻诗一首,歌咏贵族田猎 生活。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续考》、《殷周制度论》、《殷 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等一系列 甲骨学论著,把甲骨文研究真正 引入到史学研究领域。在文献整 理方面,王国维发凡体例,最早 进行甲骨文的“缀合”工作。
• 【彦堂】董作宾
从1928年-1937年董作宾参 加安阳殷墟的系列发掘,依 出土顺序为出土甲骨编号和 拓印,为以后的甲骨学研究 提供了方便。在此基础上, 出土《殷墟文字甲编》和 《殷墟文字乙编》。并著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1933年),提出著名的 “五期分法”和“十项标 准”,为系统科学的甲骨文 分期提供了理论基础。
24
卷轴装
•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 画相似。盛行于魏晋至宋初。
• 缺点:查找某一部分内容,要将全卷展开,费时费 力。
25
经折装
•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 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 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 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 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 • 出现于隋唐。
35
• 以上是古籍的外观形式,至于 一部古籍的内容,往往由序、 目录、凡例、正文、跋等几部 分组成,阅读序跋,查核正文 及讳字,对于鉴定古籍版本是 非常重要的。
• 此外,古籍卷末或卷中序目之 后,常刻有牌记(又称书牌子) 注明出版者姓名、书坊名称、 雕版年代等,这也是版本鉴定 的重要依据。
36
四、古籍的版别
第一讲 何为“文献” ?
1、文献的本义 古代“文献”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 多闻、娴熟礼仪掌故之人。“文献”即指有关典章制 度的文字记载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汉唐以后,由于文字的发展以及书写工具的进步, 特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的相继问世,关于历史、 典制、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渐 增多,文献的含义也逐渐发生变化。
角度不同,名称亦有差别。 •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 • (2)按照刊刻时代区分 • (3)按照刻书地域区分 • (4)根据刻主分类 • (5)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
37
写刻分类
•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
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 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
• 【鼎堂】郭沫若
撰有《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 其中《卜辞通纂》选取刘鄂、罗振 玉诸家著录的甲骨文精品929片, 依照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 货、征伐、畋游、杂纂8类排比, 每片甲骨都图画原形,作出释文, 并有“考释”和“索引”。是甲骨 学入门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编辑的 《甲骨文合集》,共13册,按照先 分期、后分类的方法收录甲骨 41956片,是目前数量最大、价值 最高的甲骨文总集。
第三讲 版本学知识及运用
古籍版本基础知识
• 一、古籍的版式
• 二、古籍的装帧
• 三、古籍的结构 • 四、古籍的版别 • 五、古籍的字体 • 六、版本学知识在史料学上的应用
21
鱼尾:版心中间用 作折页基准的图形, 因其酷似鱼尾,故 名。宋代以后,书 籍装订均在版心处 对称,然后粘连或 订线,对折的准绳 主要是鱼尾。
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
本、铅印本等等。
38
• 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 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 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 《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 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 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 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 最为著名。
【雪堂】罗振玉 整理出版《殷墟书契前编》 (1911)、 《殷墟书契后编》 (1916) 、《殷墟书契菁华》 (1914) 、 《殷墟书契续编》 (1933),共收甲骨5000余片, 是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甲骨的 重要辑录。此外,还撰成《殷 墟书契考释》,率先将甲骨文 资料用于商史研究。
• 【观堂】王国维
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 四史》。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 • 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 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 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 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 史9行18字)
41
•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 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 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 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 色套印本。
1、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是我国现存最 古老的文献。又称“契文”、“卜辞文献”。
从内容上看,甲骨文献可分为“占卜刻辞”和“记 事刻辞”两大类。 占卜刻辞,是殷人占卜活动的记录,内容涉及 天象、将要发生的事件(渔猎、战争)、生死病 梦等人事休咎(吉凶、善恶)以及对祖先和神灵 的祭祀。 记事刻辞,是与占卜无关的单独的记事文字, 主要内容为战争、祭祀等宫廷大事。
26
旋风装
• 是对经折装的改进,出 现于唐代。将一大纸作 为书皮,把折子的首尾 两页粘在书皮上。 •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形容其“逐叶翻飞,展 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翻阅之快如同旋风,故 而得名。
27
龙麟装
• 外形如卷轴装,里面粘贴了大小相同的若干张散 叶,作双面书写,除首叶裱于卷底不能翻转外, 其余皆自右至左鳞次栉比地粘贴在卷底。形似龙 麟,故称。出现时间与旋风装大致相同。 • 缺点:久阅散叶易脱。
• 殷人信鬼神,重占卜。占卜之后,又将有关占卜 的情况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称为“卜辞”。 • 甲骨卜辞的制作过程: • 整治:即刮削磨治龟甲或兽骨,使之光洁。 • 钻凿:在整治后的甲骨内面,钻凿出整齐排列的 小凹槽(窝槽),以备灼烧时出现裂痕。 • 命辞:向鬼神告以所卜之事。 • 灼兆:沿窝槽周围加热,使龟甲的另一面(正面) 出现裂痕,占卜者根据裂痕,判断吉凶。 • 刻辞:将占卜时间、卜人、所问事情及占卜结果 刻写在相应的兆文附近,有时还补刻应验结果。
32
书签
书脑
33
• 4.书脊: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 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 5.书头: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 6.书根:古籍的下端。 • 7.书口:掀开书页的地方。 • 8.扉页(扇页):在书页之后, 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或两 页,用来保护书页)。
34
9.书名页(封页):即古 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 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 多以半页(一块书版 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 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 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 或藏版处。
42
•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 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 • 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清木刻两截本《幼学故事琼林》
43
•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 •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 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 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 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
散叶指一面
22
二、古籍的装帧
•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绢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 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卷轴装 •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 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