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一)当前课堂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追求单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媒体应用——舍本求末●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评价语言——滥用失真●学生活动——放任自流
∙教师表现——退居二线●情感态度——穿鞋戴帽
∙学科整合——花拳绣腿●教学形式——一味求新
(二)教学中存在的不等式
∙教师聪明≠学生聪明●传统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方法
∙问答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尊重学生≠放纵学生
∙课堂开放≠完全放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掌握定义≠理解概念●学习技巧≠学习技能
∙掌握知识≠增长智慧●追求时尚≠理念先进
∙教学创新≠标新立异●教学的观赏性强≠教学的时效性高
∙课堂气氛活≠教学效果好●教学花样多≠教学水平高
而《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有一堂好课,一堂好课是怎样的?
自然、到位、大气、高效。
用一句话来概括:好课应该是有深度的课堂。
(三)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1.何谓有深度的课堂?
“深度”课堂不是“难度”课堂,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一定是有内涵的课堂,有冲突的课堂,是有味道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有实效的课堂,是有后劲的课堂。
2.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1)学生研究要准
数学课真正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
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盲目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
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扎实高效。
学习应是一段愉快的发现之旅,教学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历程。
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不是白纸,学生不是白痴,成人想不到的学生不一定想不到,成人认为好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认可,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也就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数学教育。
1.教材把握要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
懂教材的编写特点,懂知识的编排体系,懂章节的编写意图,懂数学的背景知识,懂知识的建构原理,懂学生的认知规律,懂教材的重点难点,懂蕴含的思想方法。
∙“一碗米”的价值:“徒弟问师傅,一碗米的价值多大?师傅说,这太难说了,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煮成一碗米饭,就算一元钱的价值;要是在商人手里,他包成粽子,就算四
五元钱的价值;要是有一个更有头脑的商人,把米酿成酒,那就是一二十元的价值。
同样是一碗米,在不同的人手里,能创造出来的价值大不相同。
”
∙同样是一本教材,在不同的老师手里也会创造出不同的价值,也会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用活教材的方法有“用、改、补、换”等。
“用”是指直接使用,凡是适合学生学习的编排,没有必要去变更,应当直接使用,这样省时省力,行之有效,小学数学教材上多数内容的编排都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比如口算、估算和笔算知识的教学,通常无须变动,直接按照例题教学就可以了。
“改”是指改动,有些内容的编排,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思路不变,只要适当改动,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改”包括改动教学素材、改动教学环节、改动所设问题等。
“补”是指补充,有时教材提供的素材或题目,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因此教师要做些补充,“补”有补教学材料、补例题、补习题等。
“换”是指更换,因地域差异、城乡差别等,教材的个别教学安排可能不适用,更换这样的例题是必要的,当然,这种情况不是很多。
1.设计思路要新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敢于突破已有的教学思路,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要有广度和深度。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他所受到的教育。
剩下的东西是什么?素质、思想、能力、心态。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材中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 也就是说教师要像小品植入广告一样,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植入数学文化。
问题引领: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对于儿童来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挑战性(给儿童带来认知冲突;)启发性(引发儿童数学思考);可接受性(处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巧设练习: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组织练习活动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练习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
还应当注意“变式”和“反例”的运用,变式的运用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这种理解又需要进一步深化时运用变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同样,反例的运用也是有时机的,一般来说,我们不能在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就运用反例,否则将有可能使错误概念先入为主,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干扰。
1.学习过程要实
要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不要搞花架子,更不要“走教案”。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相互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1.课堂调控要活
教师既要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更要有课上得动态生成。
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
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难以复制性。
教师开发生成资源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
1.教学效果要好
理想的学习,是让学习者忘记自己是在学习。
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箱里“装货”,而是往油箱里“注油”。
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
与老师们共勉二句话:
人生路上,有缘碰到一个好老师,那是学生的一种造化,是家长的一种福份。
如果你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你教的学科;那就尽力做到让学生不讨厌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