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监督学名词解释

监督学名词解释

3、监督 (3)4、监督的基本原则 (3)5、监督学 (3)6、政治原罪思想 (3)7、法治主义监督思想 (3)8、自由主义监督思想 (3)9、人权理论 (3)10、分权制衡理论 (3)11、议行合一理论 (3)12、新滥用权力理论 (3)13、御史府 (3)14、《刺史六条》 (3)15、一台三院 (3)16、风闻弹事 (3)17、唐代十道监察区 (3)18、台谏合一 (3)19、都察院 (4)20、巡按御史 (4)21、科道合一 (4)22、谏诤 (4)23、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4)24、法律监督 (4)28、质询与询问 (4)29、执法检查 (4)30、特定问题调查 (4)31、党监督 (4)32、党组织的监督 (4)33、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 (4)34、党的委员会的监督 (4)35、党委常委会的监督 (4)36、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 (5)37、党员监督 (5)38、检查机关监督 (5)39、职务犯罪 (5)40、侦查监督 (5)41、侦查活动监督 (5)42、审查批捕 (5)43、审查起诉 (5)44、刑事审判监督 (5)45、刑事审判活动监督 (5)46、刑事抗诉 (5)47、审判监督 (5)48、刑事审判监督 (5)49、行政审判监督 (5)53、死刑复核 (5)54、行政行为 (5)55、抽象行政行为 (6)56、具体行政行为 (6)57、行政行为 (6)58、行政主体 (6)59、无效行政行为 (6)60、行政诉讼 (6)61、行政赔偿 (6)62、行政监督 (6)63、层级监督 (6)64、行政监察 (6)65、审计监督 (6)66、行政复议 (6)67、人民政协监督 (6)68、党派监督 (6)6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70、社会监督 (6)71、公民监督 (6)72、特约监督员制度 (6)73、舆论监督 (7)74、议会监察专员制度 (7)78、国民请求监察制度 (7)79、《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权力定义为 (7)80、权力的强制性 (7)81、权力的不对称性 (7)82、权力的价值 (7)83、权力的相对性 (7)84、“委托—代理”简言之是 (7)85、监督的预防功能 (7)86、校正功能(又称纠偏功能) (7)87、制约功能 (7)88、救济功能 (7)89、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7)90、监督学学科的目的 (7)91、制衡论 (7)92、滥用权力 (8)93、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方式 (8)94、党组织 (8)95、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权 (8)96、狭义的职务犯罪 (8)97、贪污罪 (8)98、受贿罪 (8)1、公权力即公共权力,公权力包容了权力的所有主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权力都能称之为公权力。

2、腐败是一个政治性概念,专指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或者活动。

3、监督是指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的活动所进行的监察、督察活动以及对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的纠正活动。

4、监督的基本原则监督的基本原则是监督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监督的基本原则是蕴藏于各种具体监督制度中的普遍的、更高层次的监督规则,对各种具体监督制度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5、监督学是以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

从容上看,监督学研究国家公权力监督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制度,揭示监督工作的一般规律,提供监督的基本方法。

6、政治原罪思想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提出的。

“人性恶”假设认为,人本身就有趋利避害、贪图利禄的本性。

7、法治主义监督思想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成为很多国家宪法至上原则和有限政府理论的直接基础。

法治主义监督思想所表达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服从法律、以法监督、以法制约等思想也成为西方各国监督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

8、自由主义监督思想从限制公权力行使围的角度,探讨对公权力的约束机制,强调公权力的行使界限。

9、人权理论从国家起源出发,确定了国家权力的地位,将国家权力置于人权即立法权之下,找到了人民对国家权力监督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10、分权制衡理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学说,同样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

一些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鉴于君主专制制度下个人大权独揽的弊端,提出了由不同个人和社会集团分掌国家部分权力并互相制约的主。

11、议行合一理论是指立法权、行政权等权力都同属于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同属于由人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并对人民代表机关负责,受人民代表机关监督。

12、新滥用权力理论是相对于传统滥用权力的含义而言的。

13、御史府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围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御史监察制度,设置御史府作为总管图书档案和监察官吏的中央机构,御史府的长官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与丞相、太尉共处国家中枢地位,但此时的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辖制,监察还没有成为独立行政之外的政治实体。

14、《刺史六条》监察的容是汉武帝制定的《刺史六条》,其中除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外,其余五条都与二千石即郡守有关,包括不遵奉诏令、断狱不公、选举不平、不能约束子弟与当地豪强勾结等。

15、一台三院御史台之下又设台院、殿院、察院,形成一台三院制,三院分别设待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分工负责各方面的监察事宜。

16、风闻弹事就是不必掌握真凭实据,仅凭传闻即可进行弹劾。

御史台的权力因此而进一步扩。

17、唐代十道监察区唐代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还有道的设置,唐初把全国分为十道,玄宗时又改分为十五道。

自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道后,监察御史分别负责十道监察。

武则天时,在每年春秋两季,令御史分巡地方。

后以监察御史分任各道巡按,与诸道观察使、采访使上下配合,掌一道监察。

18、台谏合一19、都察院明初沿用前代旧制,在中央设御史台。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御史台,十五年设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构。

这是中国古代中央监察机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各一人,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左、右佥都御史各一人。

20、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行地方,考核吏治,惩治贪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明史·职官二》),权力极大,地方官皆畏之。

21、科道合一清朝初年,仍仿明制,分设六科。

六科给事中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十五道监察御史“纠察外百司之官邪”,二者合称“科道”。

22、谏诤是对君主言行违失的直言批评,规劝其改正错误。

23、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亦称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简称人大监督,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工作,以及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情况,所采取的了解、审议、督促和处置的行为。

24、法律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意义上的法律监督不是指上述两类监督,而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上级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决定在所辖区域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25、工作监督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日常工作进行的监督,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同级常务委员会、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进行的监督。

26、立法监督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27、执法监督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实施的监督。

28、质询与询问询问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了解有关情况,向相关国家机关提出问题,并要求进行答复的一种监督方式。

质询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本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及其组成人员提出的具体法律强制性的质问,有关机关和人员必须对此作出回答。

29、执法检查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的贯彻执行,对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贯彻实施的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活动。

30、特定问题调查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查证某个重大问题而依照法定程序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开展调查,并作出调查报告。

31、党监督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专门的监督机关和党员,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章及其他党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党组织和其他党员的活动进行的监督。

32、党组织的监督是党组织作为监督主体对本组织之外的其他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的党监督。

33、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是党的领导机关和组织形式之一,是党的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34、党的委员会的监督是由党的权力机关即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与党的代表大会同是党的领导机关。

35、党委常委会的监督是党的地方委员会的常设机关。

37、党员监督指广大党员作为监督主体对各级党的组织和其他党员进行的监督。

38、检查机关监督是检察机关运用检察权对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职权进行的监督。

39、职务犯罪不是刑法术语,而是理论界针对涉及职务犯罪的情况作出的一种概括和表述。

40、侦查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处理刑事案件一切活动的监督,既包括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是否正确实行的监督,也包括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在进行侦查活动中有无行为实行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立案监督、审查监督(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和侦查活动监督。

41、侦查活动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朝廷的监督。

42、审查批捕《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大、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43、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按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并初步审查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和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决定是否受理的过程。

44、刑事审判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整个刑事审判工作实行的监督,既包括对人民法院在进行刑事审判活动中有元行为实行的监督,又包括对人民法院所作的刑事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实行的监督。

45、刑事审判活动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是否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所进行的专门法律监督。

46、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通过诉讼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和裁定予以重新审理的一种法律监督活动。

47、审判监督是指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在个案中对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职权进行的监督以及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