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二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二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二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欣赏:一、作家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着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着《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上世纪文学之圭臬。

二、作品分析(一)情感内涵1.诗人“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攻读博士学位,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于是,诗作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

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2.诗人心路历程的轨迹事实上,徐志摩先生写《再别康桥》,绝非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感,在释放他心口隐隐的美丽伤痛。

更进一步说,《再别康桥》的完成,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情感的风霜之后,在漫漫的心路历程上,作者精神的一次升华,也是诗人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乃是爱情的力量使然。

爱情的到来,使徐志摩成了诗人,因为徐志摩的爱恋对象林徽因,在徐志摩心中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她是一位才女,是大家闺秀,是建筑学家,是大学教授,是女性世界的豪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也是一个诗人。

24岁以前的徐志摩对于诗歌的兴趣,远不如他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趣那么大。

他父亲希望他出洋留学以后进入金融界,而他自己则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要当一个哲学家。

可是,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之后,他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作者发现志摩先生这部作品的完成,实际上是完成了他的思想转变———由情感追求转变为情感沉淀,而这一转变是惊人的,是徐志摩先生的思想在心路历程上的一次升华,而这一升华就使他的诗“像是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终于以10年的时间,成就了这位有影响的诗人。

在康桥度过的那段时光,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

那里有他的初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和张幼仪的婚姻,是父母做主促成的,并无浪漫的恋爱繁琐程序),有花前月下的漫步,有并肩依偎的身影,有载满星辉的小船,也有康河的柔波……。

事隔6年之后,再回到康桥,徐志摩先生突然发现,———康河的水依然流淌,河畔的金柳依然随风飘摇,而“波光里的艳影”只能在志摩的心头荡漾了。

一切如故,只不过没有了佳人相伴,而佳人及昔日的美好时光已经永驻诗人的记忆之中了。

这份记忆是惊心动魄的,是痛苦中夹杂着甜蜜的,是永生难忘的,值得珍藏的,是不能轻易去打扰的。

所以,徐志摩先生只能“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康桥的记忆,只能留在康桥的柔波里,只能留在徐志摩的心中。

所以诗人选择了悄悄地离开:“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解读《再别康桥》,也就了解了徐志摩先生的情感及思想的转变,也就破译了徐志摩先生的心路历程轨迹。

(二)美感特征1.音乐美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它韵律舒徐轻盈,婉转合度。

徐志摩注重音韵节奏在诗章中的作用,他说:“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再别康桥》既摒除了古典诗歌在韵律形式上的种种规范束缚,又吸取了古典诗歌音韵节奏匀整谐和的精髓,强调诗歌内在的章节和韵律,也就是随着情感的起伏跌宕,自然地调整韵脚和节奏,营造了韵律上独特的审美快感,使整首诗犹如一阕完整的乐曲,抑扬合度,声韵优美。

它在结构上,局部的参差变化与整体的严谨匀整有机结合。

全诗7节,每节4行,每行6至8个字,组成了两个平行台阶:第一、三行稍短,第二、四行略长,诗节间的对称匀整形成于句子的有规律的参差,于参差变化中见匀齐规整之美。

这既不同于旧体律诗的整齐划一,又不同于某些现代新诗过于散文化的松散形式,而于错落有致间流动着生命的情感的律动,于结构匀齐有致的变化中显现优美跳动的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