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至55页【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以及乘法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

我们可以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是教学的重点。

【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时,主要分五步走: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创设常见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体会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帮助学生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这个环节,学生获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两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学生感到亲切,用学生获得的信息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第二步:比较联系,初步感知。

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这是教学的难点。

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

其次,要适度抽象算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

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所谓“抽象”就是要离开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层面上看待这个现象。

第三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进而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抽象并概括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构建新知。

第四步:应用规律,完善认知。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展乘法分配律。

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强化知识的阶段,又是吸收内化、整体建构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

第五步:小结反思,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自我小结,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可以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培养了学生自觉回顾、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并把所学生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小明的妈妈开了一家服装店,现在想去“新世纪”服装市场进一批货(边说边显示教材第54页购物情境图)。

如果小明的妈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那么一共要付多少钱呢?2、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尝试列式。

3、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方法。

4、指名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呢?估计学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1:先算买上衣和买裤子各用了多少钱。

65×5+45×5=325+225=550(元)方法2: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

(65+45)×5=110×5=550(元)5、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试试看。

(65+45)×5= ×+×6、那么小明的妈妈买8件短袖衫和8条裤子呢?(1)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解法。

(2)板书用等号连接的算式。

(32+45)×8=32×8+45×8【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导入,既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二、比较联系,初步感知比较:以上两组等号两边的算式各有什么联系呢?1、学生试着在小组里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说说两边算式的特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也便于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点写下面的算式。

】三、观察算式,寻找规律1、上面等号两边的算式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呢?你能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加以验证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1)学生举例、计算。

(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

2、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能想出一道用符号表示的算式,把刚才所研究的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含在内吗?(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达这种算式。

(2)指名汇报。

学生的等式可能有:(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a+b)×c=a×c+b ×c……3、引导学生解释上面用字母表示的算式。

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律,叫乘法分配律(同时出示课题)4、请学生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等式左边与右边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再让学生用各种抽象符号表示这个等式,根据学生写的等式,再归纳概括出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举例——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应用规律,完善认知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27×12+43×12=(27+□)×□15×26+15×14=□○(□○□)72×(30+6)=□○□○□○□(75+x)×y=□○□○□○□交流: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好的想法介绍给大家?2、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直线连起来。

(28+16)×7 74×(20+1)15×39+45×39 40×(50+90)74×20+74 a×b+c40×50+50×90 28×7+16×7a×b+a×c 12×(45+55)12×45×12×55 (15+45)×39(1)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追问:为什么74×20+74 与74×(20+1)可以用直线连起来?为什么12×45×12×55与12×(45+55)不可以连接?a×b +a×c与a×b+c呢?【设计意图:第2题由教材“想想做做”第2小题改编而来,这样的题型更具有思考性和综合性。

我们可以发现:12×45×12×55与12×(45+55)、a ×b+a×c与a×b+c不可以用直线连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避免学生被特殊数据的假象所迷惑,产生思维定势。

】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如图)的周长,并说说他们之间的联系。

25米12米(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谁说一说?4、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264×8+36×8 (2)25×40+25×3(264+36)×8 25×(40+3)(3)125×81125×80+1255、再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主题图:买5条裤子比买5件夹克衫便宜多少钱呢?(1)口头列式: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2)用等式建立两种方法的联系。

【设计意图:新知形成后,必须在反复应用中加以巩固。

所以,巩固题的设计应形式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这里既有直接运用运算律的练习,又有发展性变式练习,逐步完善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为下一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孕伏。

】五、小结反思,拓展延伸1、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你还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实际问题吗?如:(1)买8本语文本,8本数学本,语文本每本9角,数学本每本7角,一共要付多少钱?(2)小汽车和货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说学习体会,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举例说明,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