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姓名:什么情况班级:F10 学号:51 实验成绩:
同组姓名:实验日期:2011- 指导老师:助教批阅日期:
磁性材料基本特性的研究
【实验目的】
1.了解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和磁化曲线概念,加深对铁磁材料的主要物理量矫顽磁力、剩磁和磁导率的理解;
2.利用示波器观察并测量磁化曲线与磁滞回线;
3.测定所给定的铁磁材料的居里温度.
【实验原理】
1.磁化性质
一切可被磁化的物质叫作磁介质。
磁介质的磁化规律可用磁感应强度B、磁化强度M、磁场强度H来描述,它们满足一定的关系
μr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顺磁质、抗磁质、铁磁质。
对非铁磁性的各向同性的磁介质,H和B之间满足线性关系,B =μH,而铁磁性介质的m 、B 与H 之间有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一般情况下,铁磁质内部存在自发的磁化强度,当温度越低自发磁化强度越大。
如图一所示。
图一B~ H曲线图二μ~ T曲线
它反映了铁磁质的共同磁化特点:在刚开始时随着H的增加,B缓慢的增加,此时μ较小;而后便随H的增加B急剧增大,μ也迅速增加;最后随H增加,B趋向于饱和,而此时的μ值在到达最大值后又急剧减小。
图一表明了磁导率μ是磁场H的函数。
B-H曲线表示铁磁材料从没有磁性开始磁化,B随H的增加而增加,称为磁化曲线。
从图二中可看到,磁导率μ还是温度的函数,当温度升高到某个值时,铁磁质由铁磁状态转变成顺磁状态,在曲线上变化率最大的点所对应的温度就是居里温度T C。
2.磁滞性质
铁磁材料除了具有高的磁导率外,另一重要的特性是磁滞现象.当铁磁材料磁化时,磁
感应强度B不仅与当时的磁场强度H有关,而且与
磁化的历史有关,如图3所示.曲线OA表示铁磁材
料从没有磁性开始磁化,B随H的增加而增加,称
为磁化曲线.当H值到达某一个值H S时,B值几乎
不再增加,磁化趋于饱和.如使得H减少,B将不
再沿着原路返回,而是沿另一条曲线AC'A'下降,当
H从-H S增加时,B将沿着A'CA曲线到达A形成一
闭合曲线.其中当H = 0时,|B| = Br,Br称为剩余
磁感应强度.要使得Br为零,就必须加一反向磁场,
当反向磁场强度增加到H = -H C时,磁感应强度B为零,达到退磁,HC称为矫顽力.各种铁磁材料有不同的磁滞回线,主要区别在于矫顽力的大小,矫顽力大的称为硬磁材料,矫顽力小的称为软磁材料.
3.用交流电桥测量居里温度
铁磁材料的居里温度可用任何一种交流电桥测量。
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RL交流电桥,
图三RL交流电桥
在电桥中输入电源由信号发生器提供,在实验中应适当选择不同的输出频率ω为信号发生器的角频率。
选择合适的电子元件相匹配,在未放入铁氧体时,可直接使电桥平衡,但当其中一个电感放入铁氧体后,电感大小发生了变化,引起电桥不平衡。
但随着温度的上升到某一个值时,铁氧体的铁磁性转变为顺磁性,CD两点间的电位差发生突变并趋于零,电桥又趋向于平衡,这个突变的点对应的温度就是居里温度。
实验中可通过桥路电压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求其曲线突变处的温度,并分析研究在升温与降温时的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用示波器测量动态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本实验研究的是闭合状的铁磁圆环样品,平均周长为L,励磁线圈的匝数为N1,若励磁电流为i1时,在样品内满足安培环路定律
HL=N1i1
在示波器横轴的偏转板的输入电压为
这表明横轴输入的u R1大小与磁场强度H成正比。
设样品的截面积为S,匝数为N2的次级线圈中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同样可分析得到电容两端的电压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上式表明Y轴输入的大小u C与磁感应强度B成正比。
【数据记录与处理】
1.样品饱和磁滞曲线的测量
1)观察不同情况下样品被磁化的过程
a)调节 R B时可以发现,回线在竖直方向上被拉伸或压缩。
根据公式(6)可以得知,
与R B成反比,因此不难解释,当R B增大时,示波器上的回线会在竖直方向上被压缩,反之则会被拉伸
b)信号源频率不同时,示波器上的回线也会发生变化,当频率过低时,回线发生变
形,可能是因为次级线圈的自感在此时不能忽略造成的
2)选择合适的R B值
综合考虑到回线在示波器上的形状和次级线圈自感电动势的影响,认为应该选择较大的R B值,调整合适后用万用表测得R B= 2.093kΩ
3)测量回线上点的电压值
实验中选择了17个点,分别测量其X方向和Y方向的电压值,数据如下表:
4)磁滞回线及相关量的计算
H/A∙m−1B/ H/A∙m−1B/ -36.6-0.45819.00.316 -27.7-0.40813.90.203 -13.9-0.16713.30.157 -10.90.00010.50.000
-6.60.161 6.4-0.157
0.00.2610.0-0.261
6.90.316-5.7-0.313
13.90.362-27.7-0.434
32.40.439
图中的磁滞回线的形状与课本上的理论曲线符合较好,说明实验进行得较为成功。
由图得:
{
B r=0.261 −B r=−0.261 B s=0.439
−B s=−0.458 H c=10.5A∙m−1
−H c=−10.9A∙m−1 H s=32.4A∙m−1−H s=−36.6A∙m−1考虑到原点的定位误差
⇒
{
B r=
B r−(−B r)
2
=0.261
B s=0.449
H c=10.7A∙m−1
H s=34.5A∙m−1
被测样品的磁滞回线
2.电桥法测量铁氧体的居里温度T C
1)数据测量
实验数据如下表:
根据实验数据作图,见下页。
根据图像可以发现,在前期,铁氧体的Ucd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缓慢下降,但是基本上保持不变,说明此时铁氧体仍具有铁磁性。
在75左右,Ucd突然急剧下降到个位数水平,说明到达了铁氧体的居里温度,铁磁性消失,转变为顺磁性。
之后Ucd随温度的变化在常值附近波动。
为了取得居里温度的精确值,对Ucd求导,在导数图像中找到最小值点,即Ucd变化率最大的点,这点对应的温度即为居里温度。
在本次实验中,居里温度为77。
铁氧体的Ucd-T 曲线
铁氧体的
d U cd dt
~T 曲线
( )
( )
(V /s )
【误差分析】
1.实验中,使用示波器上的标尺来测量x方向和y方向的电压,由于示波器上回线较粗,
也由于人眼的定位误差,所读取的电压值会和真实值有所偏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采用电子测量设备,如能够自动采集数据的示波器等。
2.由于电路元件年代久远,实际阻值与标称值可能有所偏离,这也会造成误差。
3.尽管R B的阻值直接由万用表测得,但由于R B十分巨大,因此测量值的误差较小。
4.测定居里温度时,研究Ucd和T的变化,但是Ucd还和电感大小有关,举例来说,如
果敲一下桌子,改变了铁氧体在线圈中的位置,Ucd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实验时应该保持装置稳定,确保铁氧体位置不变。
5.将铁氧体放入线圈后,必须始终检查电压表读数,保证其远大于未放铁氧体时的值。
否
则在加热过程中Ucd的变化就不会很大,突变不明显,难以确定居里温度。
6.测定居里温度时使用了管式加热炉,利用电阻丝加热管内空气来达到加热目的。
而铁氧
体位于电感线圈中,若加热过快,则空气温度将高于铁氧体温度,即温度计的读数和实际温度会产生误差;另一方面,根据实验教材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磁性突变的温度不精确等于居里温度,这也造成了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应该将加热器的电压控制在合适的值,实验中保持在25V左右。
7.在居里温度附近,Ucd发生突变,但是由于采用了人工读数方式,无法快速采集数据,
因此无法做出完整的Ucd~T图像,也无法精确找到那个真正的Ucd变化率最大点。
【实验总结及思考】
本实验测定了铁磁材料磁滞回线和铁氧体的居里温度。
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测得样品的磁滞回线参数如下:
B r=0.261
B s=0.449
H c=10.7A∙m−1
H s=34.5A∙m−1
在第二部分的实验中,测得样品铁氧体的居里温度为77。
为了能够让人在示波器上直观的观察回线图案,实验中采用了交流源,利用精心设计的电路将H和B分别与电压建立关系,并在示波器上输出。
但这也造成了磁化曲线的转瞬即逝的情况。
为了观察磁化曲线,可以考虑使用直流恒流源,先将原样品退磁,然后从零开始将恒流源电流单调增大,记录不同电流时的电压Uc,直到Uc趋于不变为止。
然后描点绘出磁化曲线。
另一方面,如果有计算机采样设备的话,采用交流源也未尝不可。
【实验体会】
个人感觉这个实验的设计十分精巧,使得实验操作较为简单,并且能够得出直观而清晰的结果。
这是我的最后一个大学物理实验,在做了这么多实验之后,我觉得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不仅需要规范的操作,更需要精巧的设计,不过设计一个物理实验似乎是在我能力之外了,就只好在这两个学期中浅尝一下物理实验之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