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逻辑学
(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 的。 大前提:包含着大项“P”和中项“M”的前提 判断。 小前提:包含着小项“S”和中项“M”的前提 判断。 结论:包含着大项“P”和小项“S”,由两个 前提推出的新判断。 典型的三段论结构式: 所有M都是P MAP S是M 或 SAM 所以,S是P ∴SAP
(2)如实反映对象与性质之间的联系程度 不能简单的用“是”或者“不是”。可以用“基本 上是、主要的是、大体上是、根本上是、更加是、 尤其是、多半是、至少是、起码是”等等。 这种指责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这个班的同学基本上是团结的。 损人利己的事起码不道德。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在社会主义时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阶级 斗争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关系判断的特征 1.定义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判 断,它也是一种简单判断。 例如:珠穆朗玛峰比乔戈里峰要高。 某甲和某乙是同案犯。 张三的罪行不重于李四的罪行。 注意:区别一个判断是不是关系判断的简单方法: 看这个句子能否分析为表达了一个具有相同谓项的 联言判断。如果能,就是联言判断;如果不能,就 是关系判断。
1.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 即A与E的关系。从表中可知,当A真时,E一定假; 当A假时,E真假不定。例如: A:我班所有的同学都是宁夏人。 E:我班所有的同学都不是宁夏人。
2.差等关系 差等关系是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当全称判断 真时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真假不 定;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 假时全称判断必假。例如: A: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是团员。 I: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 E: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不是团员。 O:我们班有些学生不是团员。
2.关于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周延性问题是关于一个性质判断主项或 谓项的外延问题,如果离开了一个确定的判断,就 不存在主、谓项外延的周延性问题。因此,我们不 能孤立地说一个概念是周延的还是不周延的。 第二,我们断定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只是 我们对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关系的一种认识,而并 不表示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本身之间的客观关 系。 因此,我们不能以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之 间的客观关系去判定判断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例如: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有些人是科学家。
5.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结论否定,则 必有一前提否定。 违反这条规则前部分将犯“结论不当肯定错 误”,违反后部分将犯“前提不当肯定错误”(自 定)。 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根据规则4,那么 另一个前提一定是肯定的。在否定的前提中,中项 和大项(或小项)的外延是不相容的,在肯定的前 提中,中项和小项(或大项)的外延是相容的,由 此可见,大、小项之间的外延是不相容的,是互相 排斥的,所以,结论只能是否定的。这也是关于前 提和结论的“质”的规则。
如下表所示: S与p的关系 全同 真包含 真包含于 交叉 全异
Hale Waihona Puke 判断的真假判断种类 A (T) (T) E (F) (F) I (T) (T) O O (F) (F)
(F ) (F) (T) (T ) (F) (F) (F) (T) (T) (F) (T) (T)
根据表中的A、E、I、O四种判断,在S与P的五种不 同关系下的真假进行对照,就可以得出A、E、I、O 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2.构成:(三部分) (1)关系者项: 表示判断中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也称关 系主项。关系者项一般用符号“a”、“b”表示。 (2)关系项: 表示判断中关系者之间关系的概念,关系项一 般用符号“R”表示。 (3)量项: 表示关系者项数量的概念。在关系判断中,如 果关系者项表示的是一个或一类对象,量项可以省 略。 3.思维形式 aRb;或R(a,b)。(a与b有R关系)
2.反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 真,那么a R c必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 反传递的。表示反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父子”、 “母女”、“比„„早两天”、“迟一个月”、 “大两岁”等。 3.非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 真,那么a R c有可能为真,也有可能为假,在这 种情况下,关系“R”是非传递的。表示非传递关 系的概念一般有“离„„很近”、“认识”、“教 唆”、“控告”、“相邻”等等。
四、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如果两个性质判断的主、谓项均相同,那么这两个 判断就是同一素材的判断。例如: (1)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2)所有的法律都不是有阶级性的。 (3)有些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4)有些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由相同素材构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真 假关系上的制约关系,称为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从判断的逻辑形式方面来看,性质判断表达的是对 主项S与谓项P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的断定。根据 概念的关系我们知道S与P之间有五种关系,A、E、 I、O四种判断在这五种关系下,都有相应确定的真 假。
第一节 三段论
1.三段论的定义 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是传统形式逻辑中的 主要内容,是传统形式逻辑体系中最为严密的部分, 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并是其逻辑的核心。现代 逻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段论是借助一个共同项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结 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 式。(并且就主项和谓项来说,它只能包含三个不 同的概念,每个概念在两个判断中各出现一次。) 例如:凡有蚂蚁窝的地方都有水; 此处有蚂蚁窝 所以,此处有水。
二、三段论的规则及逻辑错误 并非所有三段论都是正确的。 例如: “你头上有角”;“奶奶胆小的要命”。
三段论规则是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化。符合三段 论规则的三段论是正确的三段论;违反三段论规则 的是错误的三段论。
1.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四项错误”或“四概念 错误”。 在犯“四项错误”的三段论中,主要表现为同 一语词在不同的判断中表达了不同的概念。 例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故乡》是鲁迅的作品, 所以,《故乡》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这个三段论大、小前提中的中项“鲁迅的作品” 是同一语词,看起来好象只有三个项,实际上是四 个项,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所以, 这个三段论犯了四项错误。 物质不灭,桌子是物质,所以桌子不灭。 白头翁会飞,张大爷是白头翁,所以张大爷会飞。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大项扩大错误”或“小项 扩大错误”。 例如:(1)有些中药是草药,麝香不是草药,所 以麝香不是中药。 (2)蛇是动物,蛇没有脚,所以动物没有脚。 (3)大豆是油料作物,花生不是大豆,花生 不是油料作物。 (4)河豚有毒,河豚是鱼,故鱼皆有毒。 (鱼也弗食为妙) 例(1)(3)犯了“大项扩大”的逻辑错误; 例(2)(4)犯了“小项扩大”的逻辑错误。
3.非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可 能真也可能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非 对称的。表示非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喜欢”、 “佩服”、“支持”、“了解”、“信任”等等。 (二)关系的传递性 1.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 真,那么a R c必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 传递的。表示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大于”、 “在前”、“在后”、“相等”、“平行”等。
3.三段论的公理 (1)三段论的公理是三段论推理的基本依据。 (2)公理是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经验,其 真理性非常明显,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具有直观真 理性,明显性。 (3)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内容:对一类事物的全 部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那么对该类事物 中的部分对象也必定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 三段论的公理就是: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那么该类事物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 什么。即: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进行断定,那么 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也应该进行断定。
第三,不能用彼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来断定此判断主、 谓项的周延性。如有人在断定“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的 谓项周延性时,就用“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中的主项的 周延性来进行的。
六、正确使用性质判断的几个问题 1、正确进行量项限定 如:有的人迟到了,有的人没到会。 用“个别的、少数的、极少数的、至少一半、百分 之八十、绝大多数、几乎全部。
2.三段论的结构: “用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来抒发天下 “红娘”的心愿,再恰当不过了。它本是晚明小说 《老残游记》结尾处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是“是 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因缘。”中项是“红娘”,正 好也是“婚姻成而媒妁退”。 词项结构:大项+中项+小项, 即P+M+S。 (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 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用“S”表示。 中项:在两个前提判断中出现,但在结论中不出 现的概念,起媒介作用。用“M”表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用“P”表示。
二、关系判断的种类 (一)关系的对称性 1.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也 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对称的。 表示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同学”、“朋友”、 “等于”、“邻居”等等。 2.反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一 定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反对称的。 表示反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大于”、“小于”、 “重于”、“以南”、“以北”等等。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从“宋国的橙子丢失了黑色的夹袄”谈起。违 反这条规则将犯“中项不周延错误”。 例如:小偷是穿黑衣服的,这个某人是穿黑衣服, 所以,这个人是小偷。 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穿黑衣服”在两个前提 中都肯定判断的谓项,没有周延。
美国参议员对逻辑学家贝尔克里说:“所有共 产党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共产党人。” 贝尔克里反驳道:“所有的鹅都是吃白菜的动物, 参议员先生是吃白菜的动物,所以参议员先生是 鹅。”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结论不当错误”(自定)。 否定判断的主、谓项都互相排斥,如果大、小前提 都是否定的,那么,大、小项与中项都是互相排斥 的,这样中项就不能起到媒介作用,也无法确定大、 小项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推出结论。这是关于 前提和结论的“质”的规则。 例如: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本案被 告不是未满14周岁的人,所以,本案被告负刑事责 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