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论述题A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论述题A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论述题A第1题:论述题(本题15分)某高校青年教师赵某发现其所属教研室主任瞒着她,经所谓的“领导同意”,将她批改的一名学生的《测绘学》科目毕业考试成绩由不及格改为及格,遂向学校举报。

学校经研究认为,“改成绩是合理的”,理由是“原评分标准过严”。

随后年终考核时,这位在学生测评中获得85分的教师,却被学校以“缺乏敬业精神、不适合当教师”为由,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同时学校还决定将其解聘,没有为其安排教学任务,限其3个月内调离学校。

随后,学校停发了赵某的工资和奖金。

(1)请问学校侵犯了赵老师的哪些权利?(2)学校的做法对吗?为什么?(3)老师可以怎样申诉?解题思路:(1)学校侵犯了赵老师的“指导评价权”、“教育教学权”和“获取报酬的权利”。

(2)学校的做法是不对的。

学校偷偷更改赵老师所教学科的学生成绩,侵犯了赵老师的“指导评价权”、停止给赵老师布置教学任务,侵犯了赵老师的“教育教学权”,停发赵老师的工资和奖金,侵犯了赵老师的“获取报酬的权利”。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二)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师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监督。

”解聘赵老师,没有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完全是打击报复,严重侵犯了赵老师的合法权益。

(3)赵老师可以申请校内申诉,如果对校内申诉决定不服,还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行政申诉,也可以不经过校内申诉,直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此外,赵老师还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2题:论述题(本题15分)宋某,某大学大三学生。

2015年6月的一天上午,宋某被所在学院学工办的老师指派送一份材料到校行政楼团委学工科。

在送完材料后,宋某并没有立即返回向老师报告材料送交情况,而是窜到行政楼教务处某老师的办公室,乘该老师离开办公室之机,窃得手机一部。

结果,被返回办公室的老师发现,将其扭送校保卫处。

下午上班时,校领导在得到保卫处关于宋某不仅此次盗窃老师的手机,并且学校行政楼不久前发生的老师们的手机、现金几次被盗,都是其所为的报告后,立即召集学生处、保卫处以及宋某所在学院领导会商如何处理。

经讨论后的处理意见是:(1)考虑到盗窃事件对学校声誉和宋某前途的影响,不将宋某送公安机关处理;(2)勒令宋某退学,由其父母将其带回;(3)如果宋某及其父母不同意学校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则对宋某给予开除学籍处分;(4)对宋某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由学生处与宋某所在学院领导一起向宋某及其父母口头宣布,并要求宋某及其父母写下书面保证,承诺自愿退学,永不反悔。

(1)根据教育部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的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符合什么样的要求?(2)如果要开除宋某,该校谁有权决定?作出开除宋某学籍的决定之前,学校应当怎么做?学校出具的处分决定书在内容上和程序上,有什么规范要求?(3)认为学校对宋某涉嫌盗窃的处理意见主要有哪些不当?解题思路:(1)根据教育部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的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符合的要求是: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2)如果要开除宋某,该校只有校长会议有权决定。

作出开除宋某学籍的决定之前,学校应当听取宋某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学校出具的处分决定书在内容上和程序上,其规范要求一是内容上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二是程序上应当将处分决定书送交宋某本人,并报江苏省教育厅备案。

(3)学校对宋某涉嫌盗窃的处理意见主要不当之处有:①对宋某涉嫌盗窃依法应当送公安机关处理,而学校决定不送公安机关;②如果宋某涉嫌多次盗窃经查证属实,则应当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宋某相应的纪律处分,勒令宋某退学不是法定的纪律处分;③如果对宋某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应当由该校校长会议研究决定,不能通过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决定;④对宋某的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而不应当以口头形式;⑤对宋某的处理决定,应当允许宋某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不能强迫其同意。

第3题:论述题(本题15分)“双一流”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双一流”确定的五项改革任务是什么?《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材30-33页正确答案:解题思路:总体建设目标:即“三步走战略”,(1)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人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人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3)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人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5项改革任务:第一,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

第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第三,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第四,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第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第4题:论述题(本题15分)论述“双一流”遴选标准和原则。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材34页正确答案:解题思路:遴选确定建设高校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择优建设的原则,采取专家认定标准、综合认定建设范围的方式,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不再单独组织申报评选。

遴选工作主要依托专家委员会进行。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选聘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情况及其他要素,论证确定建设高校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建议名单,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

第5题:论述题(本题15分)给出一份有关双一流的材料,请根据材料分析,“双一流”改革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材32-33页解题思路:①一是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

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遴选确定建设髙校。

一流高校重在一流学科的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②二是开放竞争激发建设活力。

面向所有高校,根据遴选条件确定建设髙校,不论是中央髙校还是地方髙校,同样标准,同等对待,开放竞争,鼓励竞争。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

③三是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

要求建设高校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

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立下一轮建设范围,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④四是统筹建设深化综合改革。

以“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

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的来说,国家“双一流”建设是继“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之后,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第6题:论述题(本题15分)大四学生李某在期末考试过程中,携带一些与考试相关的资料被监考教师发现。

携带资料是考试作弊行为,监考教师对其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事后李某不服,到教室找监考教师,要求拿回试卷,撤销对其所做的处罚。

在遭到拒绝后,大学生李某动手打了监考教师。

为此,当地公安机关对李某做出了拘留三日的行政处罚决定。

同时,李某所在的学校也决定给予李某开除学籍的处分。

请用教育法规知识,分析李某所在大学对李某的处分是否恰当?为什么?解题思路:①李某所在大学对李某开除学籍的处分恰当。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也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当履行“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

③本案中,大学生李某违反考试纪律,学校对其作弊行为进行处分是合情合理的。

可他却不思悔改,公然殴打教师,公安机关对其作出拘留三日的行政处罚决定就是对其殴打教师的法律处分。

④李某的身份是大学生,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在校大学生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第7题:论述题(本题15分)某高等学校教师王某因对绩效分配制度不满,多次向学校领导“抱怨”绩效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被学校视为“刺头”,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并取消其评优资格。

请运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上述案例。

解题思路:①学校的做法不对。

②学校侵犯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③学校的做法是对王某的打击报复,打击报复是指行使一定职权的人员,故意滥用自己的职权对依法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实施报复陷害致使教师的合法权益蒙受损失的违法行为。

该案例中,学校有关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用各种方式侵犯王某的合法权益。

④打击报复教师者应负法律贵任。

国家工作人员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贵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宄刑事责任。

第8题:论述题(本题15分)2013年10月8日至2014年1月8日间,被告人刘某某因为某某学校不买其猪肉,多次到某某学校吵闹,辱骂、恐吓校长张某某,开车堵学校大门,长时间按喇叭,用撬棒、斧子砸、砍学校大门,并威胁、恐吓要用车碾压师生,扬言毒死师生、切断学校的饮水,造成学校师生心理极度恐慌,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经鉴定,2014年1月3日和8日,被刘某某损毁的大门修复费用为3845元。

经查刘某还有多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经鉴定,被告人刘某某作案时实质性的控制能力削弱,对作案具有限制责任能力。

经检察院提起公诉,云南省易门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刘某某为发泄情绪、无事生非,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情节严重,多次到学校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其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

被告人刘某某实施犯罪行为时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可以从轻处罚,其家属积极赔偿被害单位的损失,可酌情从轻处罚。

最终判决被告人刘某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五个月。

刘某不服,认为量刑过重,上诉至云南省玉溪市人民法院。

玉溪市人民法院审理后,维持原判。

根据以上材料,试述什么是寻衅滋事罪,其客观表现形式有哪些?从法律的视角对刘某的行为进行评析。

解题思路:(1)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刑法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规定为四种: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④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