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苏蓉蓉 2004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20042603059摘要: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印度起源后经西域传入中华,以中国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再经中国传到西藏、蒙古、日本、朝鲜等地,而佛教在西藏则形成独树一帜的宗派,对周边地区也有深远影响。

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成熟,宗教的建筑也与当地风俗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历史上几起几落。

本文将概述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关键字:佛教东亚寺庙建筑1.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东亚是指亚洲东部,除我国外,从东到西,还有日本、朝鲜和蒙古三个国家。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

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的佛教,又称为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的密宗,后来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

2.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2.1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沿革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

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

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洛阳白马寺之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金陵瑞相院、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

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

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

后因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而遭严重破坏。

至隋文帝一统天下,重兴佛寺,始渐恢复旧观。

唐代造寺之风益炽。

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命二十六万五百位僧尼还俗。

至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尼,并废无敕额寺院三千余所。

宋代由于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且立五山十刹之制。

元明二代为区别寺刹,乃依禅、教、律分成禅寺、讲寺、教寺三类。

逮清代,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但现存者仍不少。

今天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已是随处可见。

2.2 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结构每一座佛教寺院,都由众多高大庄严的殿堂组成。

这里以汉传佛教寺院为主,来谈一谈其典型结构。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还有藏经阁(楼)。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

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海来者。

山门佛寺大门称“山门”。

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

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

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

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

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

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帝释之外将,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正殿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

位于天王殿以北。

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

“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

佛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称大雄宝殿。

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

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

伽蓝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

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

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

唐、宋代的禅家已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

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

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

另一说法指伽蓝殿是为纪念对佛教传播有很大贡献的波斯匿王和祇陀太子与孤独长者共同为释迦牟尼佛建筑精舍居住说法一事而设的殿,因此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这三位最早护持佛法、建立伽蓝的善士。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多为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

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他是禅宗清规的制定者)。

法堂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的特点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

法座供演说佛法之用。

钟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说法前击钟鸣鼓所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传道的图像。

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

此外,有的寺院设罗汉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还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禅堂(念佛堂)和藏经阁(楼),等等。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3.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模仿吸收印度与中国中原唐朝的建筑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庙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3.1 藏传佛教建筑的特色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的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

这种藏传佛教因受中国宗教和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其文化也就成了藏、汉、印三流的汇融。

这种汇融体现在建筑上则具有很大的综合性。

主殿三层的建筑取法,下为西藏式、中为汉式、上为印度式,故名三样式。

很显然这种建筑格局是以藏式为基础,既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建筑特点,又参照汉式建筑风格,三位一体。

藏式佛寺一般都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极为精巧。

布达拉宫就是这种建筑布局的典型代表。

藏式佛寺的格局,一般由“扎仓”(经学院)、“拉康”(佛殿)、灵塔殿(保存活佛遗体)组成。

其中供僧众念经和供奉像的“扎仓”、“拉康”是整座寺院的主体,矗立于喇嘛教寺院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特别是一些低矮的喇嘛住宅,环绕周围,从而使整座寺院主体轮廓十分清晰鲜明。

与汉地佛寺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藏传佛寺建筑群并不怎么讲究格局的对称,也没有鲜明的主轴线。

它是根据地形较为自由地布置,于不均衡中寻找对称,于变化中寻找协调。

藏传佛寺院特别注重渲染藏传佛教的神密色彩,一般通过色彩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的神秘感。

藏传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述藏地建筑的特色外,更有以下几点特征:金顶金顶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它采取梁架式结构,檐四周饰有斗拱,内部立柱支承长额,其上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金顶的坡度。

门窗藏族民居的门窗多为长方形,较内地门窗用材小,窗上设小窗户为可开启部分,这种方法能适应藏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可以防风沙。

藏族人民有以黑色为尊贵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墙面。

考究的住宅和寺院常在土上掺加黑烟、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门窗框增加光泽。

门窗上的端檐口,有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上为石板或阿噶土面层,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西藏的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门经常成为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边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或卷草、彩画等。

梁柱梁柱是藏式建筑中室内装饰的重要部位。

柱为木柱,一般无柱础,呈正方形、圆形、八角形以及“亚”字形。

寺院和居民中经堂的柱头、柱身常装饰着各种花饰雕镂或彩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及宝轮等等,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梁上常施彩画,梁头、雀替则多用高肉木雕或镂空木雕花饰,涂重彩、色彩艳丽、浑厚,与室内木柱等连成整体,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鎏金技术藏族的鎏金技术是驰名国内外的特种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著名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以及藏族广大地区寺院的金顶,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倒钟、宝轮、金盘、金鹿、覆莲、金幢经幡、套兽等,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相当具有特色。

彩画、壁画藏族彩画技术运用较广。

一类多用于内装修木部,如额枋、柱头、柱身、雀替、椽头、椽枋以及门窗棂和经堂、佛殿、主居室、会客室等天棚线脚等;一类用于壁画上,讲究者常常采用沥粉贴金,位置多见于殿内或灵堂内,以及天井院落两侧或殿前回廊的壁上。

藏族的壁画、彩画,绝大部分为宗教内容题材。

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和黄教始祖宗喀巴传记、故事画,历代藏王、大师的肖像,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以及礼佛图等;图案如:西蕃莲、梵文、宝相花、石榴花和八吉祥(海螺、宝伞、双鱼、宝瓶、宝花、吉祥结、胜利幢、法轮)等。

它一方面受到尼泊尔和印度犍陀罗、波斯等文化风格影响,结合本民族图腾和苯教的图案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汉式绘画风格的影响。

3.2 藏传佛教建筑的代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北的玛布日山上。

始建于唐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历时五十余年才建成今日规模。

布达拉宫东西总长370米,高115.7米,是一座融合宫殿、寺庙、陵墓,以及其他行政建筑在内的综合性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