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建筑分析
平川式
汉地佛寺以“精舍”为主,寺内设置依次为山门、天王 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 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精舍”多建在城市 街道和郊区,或山脚山间风景佳丽处,将佛寺与园林融 为一体。存的名刹如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 山寺,镇江金山寺,南京鸡鸣寺,宁波国清寺等。
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 ”两种。
“支提”式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另一种 形式叫毗诃罗洞
依山式
汉式的“支提洞”多在新月形山脉的陡峭山崖上开凿佛 像,或向深纵凿洞用于凿造佛像和藏经,主要分布在佛 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丝绸古道上,如甘肃的敦煌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另外,像四川乐山大佛,大 足石刻,虽无洞穴,也属于这种类型。后一种“毗诃罗 洞”多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狭小,仅供一人容身 修炼,讲学、集会的功能基本丧失,但苦修的意识更浓 。如少林寺的达摩面壁洞,三祖寺的僧璨面壁洞等。
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 铜、琉璃等材料建造。
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 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 ,一般与塔层相等。有的内设暗 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
(二)每层均有门、窗、立柱、 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 外有平座、栏杆。
(三)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 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 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 南、日本等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 教并列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 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 自中原传入。13世
坛城式:按照密宗曼荼罗义理构想 的佛塔建筑,就形成了坛城式佛塔 的基本特征,这种佛塔在建筑群中 占据主导地位,寺院其它建筑往往 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分布。这种佛塔 多见于早期藏传佛教寺院周围或寺 院中。
覆钵式:覆钵式佛塔宽肩圆腹,身 大而圆,就象一个倒扣着的僧钵, 又因肚象瓶,故俗称为“瓶塔”。 塔顶一般有镀金铜华盖,边缘悬风 铃,华盖顶上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 。它往往披金戴银,威严壮美,给
基本藏式,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核 心类型。藏式寺院建筑典型的布局 形式,是自由发展的开放式布局。 整个寺院没有统一的大围墙,外围 形状也很不规则,往往是一大片高 低错落、大小不等的建筑聚集在一 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样子。但它 们只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 的,这种联系就是佛教的宇宙精神 “曼荼罗”。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 的音译,本来的意思是“坛城”,是 指密宗本尊道场的图画或佛的宫殿 。它是为了在修行密法时,防止魔 众入侵而建筑的。其在藏传佛教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桑耶寺整个 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大
南传佛教佛寺
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 点最突出地反映在佛殿 上。受地域环境和文化 的影响,其建筑类型具 体可分为干栏式、落地 式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汉 傣结合式。
干栏式佛寺主要为瑞丽 型,分布在德宏州瑞丽 地区;落地式佛寺可分 为版纳型、临沧型;在 德宏芒市、陇川一带的 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 的佛寺,则是介于两者
藏传佛教佛寺
公元六世纪中后期,佛教传入西藏并垫定了旧西藏政 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佛教在广大的藏民心目中拥有至高 无上的地位。所以,无论从建筑技术、建筑规模、建筑 艺术、建筑文化等各方面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代表着藏 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多元文化与建筑技术融合的产物 ,其建筑风格随其建造的历史时期不同而略有变化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 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 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
密檐式塔的第一层较高,以上各 层骤变低矮,高度面阔亦渐缩小 ,且愈上收缩愈急,各层檐紧密 相接,故名。整体轮廓呈炮弹形 。
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 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 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 式”砖塔。
而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 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
现存最古的砖塔河南登封县的嵩 岳寺塔即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也 是中国现存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 的,该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 509年)。嵩岳寺塔是由木结构向
藏传佛教佛塔
藏传佛教佛塔建筑形制不同,功用 各异。从形制上看,主要有坛城式 和覆钵式两种
佛教建 筑
目录 CONTENTS
0 1
0 2
0 3
0 4
0 5
类型规模 空间布局 结构材料 细部元素 装饰风格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一般通俗的 说法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解脱,不 渡众生。大乘佛教要普渡众生。两 者并无境界高低之分,只是对佛法 的理解不同,小乘佛教坚守最初的 佛法。
南传佛教寺院,版纳型
佛塔
汉传佛教佛塔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历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 佛塔由原本的覆钵式塔汉化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又由
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现为藏传佛教所常用
楼阁式塔是中国古塔中出现时间 最早、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 布最广的一种。
最早期是仿印度式 样的,代表是西藏拉 萨大昭寺的觉康主殿 。其平面布局上沿着 方形大殿的四壁内侧 ,规整地建置多个类 似僧人祈祷室的房间 ,位于后壁正中的佛 殿面积仅较一般僧房 略大,不很突出,这 些都是与中古印度佛 教寺院的精舍型制非 常相似的
尼藏结合式样,这是 在西藏与尼泊尔接壤处 多见的建筑形式,将尼 瓦楼阁建筑风格与藏式 碉楼式建筑很好地结合 起来。如著名的西藏扎 囊的桑耶寺中央的三层 乌策大殿,乌孜大殿大 殿坐西朝东,高三层, 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 米,式样别致。每层殿 堂的空间很高,一般在 5.5—6米之间,而且第 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 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 ,这即使大殿内得到充 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 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 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