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第八条
➢ 《伤寒论》言“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 风府”。
➢ 而现代治疗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少商,针用泻法,以患者 汗出为度。此与“在卫汗之可也”相一致。
➢ 热入气分多选用远道选穴、巨刺法、繆刺法、浅刺速出法以 清泄气分实热
营分证、血分证因其病位较深,热势较重,热在血脉,宜凉血 散血,多选用近部选穴、深刺久留法、刺血疗法等 。
气则药闭。塞” 即气是机指,治诛疗伐不是正以气清,气正为伤主邪,辛实寒、 苦,寒且清卫气分之气品应机慎郁用闭,,而邪宜无用一外些达具之有路轻清
透 出, 《邪泄气遂 温已作分内 病入用而陷 条营的解,于 辨药。气物里》分宣。中阳无畅指明邪气出热,机“用,盛肺辛使为凉已清清人肃气营,之之郁• 只热脏清而能透热化泻火火 初• 轻入清伤 及 伤, 微 轻气宣正营则微 苦 清气分,阴气苦 之 ,无,机则 味 不助苦涩降 , 可祛寒滞邪当不,并过外慎流辛认煎•• 出用,辛 白凉为,,更。寒虎则风过清汤因使且平温煎气营营苦肺”则热分燥,无证亦病味故透中可用厚取转,伤药入辛之热阴•宜中邪,机凉黄解伤阴。芩毒汤汤,黄连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 清热凉血养阴,活血化瘀散血之品 • 方剂:犀角地黄汤,化斑汤 • 用药:生地,丹皮,阿胶,赤芍
血热
耗血 动血
瘀血
卫气营血与针刺
➢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邪热在上焦,《黄帝内经》是最早记 载了针刺治温的方法,指出“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 不足”,对病甚者及邪在上焦病证,主张取诸阳五十九刺,书 中列举“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选取少商穴 以泄肺热,开肺之热痹。
卫气营血的辩证
卫分证:初期阶段,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
失调,表热证。 (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 苔薄白,脉象浮。)
气分证: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
阳热炽盛里证。(病变非常广泛,病位可涉 及肺,胃,肠,膜原,胆)
营分证:温热之邪内陷心 营,以实质性损害为。营热 伤阴,扰神窜络。(营分受 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 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血分证:最后阶段。耗血动血,瘀热内 阻。(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之 趋势)
卫气营血的论治
在卫汗之可也
• 治法:汗法。疏泄腠理,透汗邪法外,达 “故云 在表 ,宜用辛凉轻剂” 汗出?? 出多少汗??
• 忌辛温发散之剂(但是对于表气郁闭较甚 者,辛凉之剂中可以酌加辛温之品。)
腠理闭郁??
• 表邪性质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表方法亦不同
谢谢!
• 栀豉焦汤矣加,味亦即言病在卫分,勿用清气 。
不可拘泥于清气一法
若属有形 之邪,如 湿,痰,
燥屎等
随其所 得而攻
之
祛湿,化痰, 通下……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阶段:邪热入营,劫灼营阴,扰神窜络
• 包括:凉营清热,透热外达, 滋养营阴
• 代表方剂:清营汤 • 用药:犀角(亦生地加大黄),玄参,
羚羊角
脉中
• 营分——热灼营 阴致血中津液受 损
• 血分——热盛迫 血致耗血动血而 出血瘀血
小凡看法······
eg.逆传心包&病发于里的春温
• 卫&气——功能失常
人体有形的 液态物质的
损伤
• 营&血——实质损伤
卫气到营血的传变是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转变, 病位渐深,病情转重,由气到血,也由实证转为虚实 夹杂。
《温热论》第八条
主讲人:
大凡看法····· 浅深层次&传变规律
• 卫—气—营—血的分布部位/作用范围等
决定了温病的传变规律
关于卫气
营血的经
• 卫—气—营—血的传变层次
典论述
说明温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
脉外
• 卫分——温邪袭 表,卫外失司, 病变层次在体表
• 气分——热邪侵 入于里,热炽津 伤,脏腑功能失 常,病位层次在 脏腑
到气才可清气
• 治法:清气泻热。里热得清,津液得存,中 止疾病发展,以防营血之变。
到气,动态传 变
×寒凉早投; 气分才用此法。
气,范围广
清气,应从广义上理解
(清气、祛湿、和解、 通下·····)不可拘泥于
清气一法
清气法 (气分无形里热)
邪已入营不可清气。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
,邪心在神卫不分安不,夜可甚清无气寐。或若斑过点隐用隐寒,凉即,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