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
1.商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一切物品
C.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2.价值的本质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3.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A.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商品的价值()
A.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C.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 D.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决定7.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8.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9.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A.商品 B.价值 C.剩余价值 D.创造财富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1.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A.能创造物质产品 B.能形成价值
C.能创造剩余价值 D.能创造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4.交换价值的基础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价格 D.创造商品的劳动
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工人的具体劳动 B.工人的抽象劳动
C.剩余价值 D.资本家的省吃俭用
1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劳动力价值的实现问题
C.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D.平均利润的实现问题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固定资本6.资本周转时间由两方面构成()
A.生产时间 B.流通时间 C.销售时间 D.购买时间7.资本主义的利润率()
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
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8.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
C.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D.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三、辨析题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4.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四、简答题:
1.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3.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
材料1:英国圈地运动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英国的对外贸易激增,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大大发展。
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
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
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
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莫尔在《乌托邦》 (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材料2:政府颁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劳动者;同时,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规定只有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才能领取救济金。
希望以少量的救济金来麻痹失业贫民的反抗情绪并将他们束缚在一定地区,以便资本家雇佣。
材料:3: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加,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案例评析:
(1)羊是草食动物,怎么能吃人呢?
(2)如何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