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称评审论文答辩

职称评审论文答辩

职称论文问题答辩
一、如何理解贾平凹创作中的文化焦虑?
贾平凹的创作充满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他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和进行艺术探寻。

面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在现代化语境下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贾平凹始终关注着社会现实生活,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所处的这个正在进行着历史转型时代。

70年代末,贾平凹进行文化反思,就注重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以达到“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

80年代,贾平凹一方面为改革开放给中国乡村带来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巨大变化感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变革带来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裂变特别是为相对滞后的文化心态和趋于保守的精神内涵感到忧虑,同时又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失落而感到焦虑不安,并对现代城市文明道德沦丧、反自然和反人性的一面有极大的警觉和担忧,希望弥合城乡文化存在的弊端,进行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以形成和谐发展的态势。

90年代以来,贾平凹一直进行文化反思和精神自审,更注重对于知识分子生命本体和精神文化结构的探析。

随着作家的文化思考的持续深入以及悲剧意识的不断深化,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反思批判特征和焦虑、痛苦的心态。

贾平凹是一个时刻都背负着精神重负的作家,带着忧虑对中西文化冲突语境下中国的文化困境进行深入反思和两难选择,从文化寻根、人性反思、都市文化批判到超越乡土与都市文化而直探人类文明本源,作家进行精神探索的心路历程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写作的重担,最重要的是来源于作家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自我觉悟。

贾平凹的焦虑源于生命与生存的思考,他的生命苦闷与焦虑,来自生命的郁结,还来源于文化的冲突和现实的挤压。

贾平凹的焦虑不仅对于生命充满了忧患之虑,他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也是忧虑重重。

他的文化焦虑兼具了传统失落和现代性的焦虑。

贾平凹的文化忧患意识来源于传统文化蜕变中的痛苦和焦虑。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学转型中产生的,贾平凹的文化焦虑是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的文化焦虑,是在时代中产生,并由他的创作体现出来,贾平凹的创作从文化焦虑的角度看可以概括出几个大的段落:八十年代城乡文化变异的忧患;九十年代初以《废都》为代表的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焦灼的描述;以《怀念狼》
为代表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秦腔》为代表的对乡土变异的忧虑。

贾平凹作品的精神内蕴由80年代对人生目标的积极追求转为90年代对人类失落的家园的追寻,由对农民文化心理的开掘转到表达当代人的精神困惑,贾平凹的小说深深蕴含于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冲突与对立这一现代乡土文学以来形成的文学母题中。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反思意识和生生不息的深沉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贾平凹文学创作中文化焦虑的透视,可以更好地认识、把握贾平凹的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

二、怎样看待贾平凹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精神家园是人们诗意栖居之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寻觅,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在作品中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园意识体现了贾平凹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状况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思考,流露出了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文化焦虑和精神漂泊。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是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文学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

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学的时代条件,它们的丰富性必然在历史转折时代尤为明显。

时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

他焦躁不安的灵魂时刻在历史和现实、现代和传统之间游移不定与漂泊,从特有的中国文化困境中作艰难文化选择和反思。

贾平凹执着精神家园的求索和追寻,随着贾平凹对时代、人生感悟的日渐成熟,他在小说中表现的追寻家园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贾平凹在80年代魂系商州,曾诚挚地咏唱传统乡土文化的一切美好因素,对冲击、侵蚀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文明有害成分予以坚决地拒绝与否定。

也正是这浓郁、深厚的乡土情感,又使作家后来对给乡村带来物质丰富的现代文明逐渐予以认同,对阻碍乡土社会向前发展的传统文化中负面因子予以理性审视与批判。

这矛盾的心态使得作家面对乡土时感觉迷惘,在追寻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时产生了困惑。

随着时代的变革,作家的精神自我、文化心理和价值,其实也自觉地在发生极大变化,所有这些都难免造成作家创作的转移变异性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

在我们这个新旧交替、一切都处于变动中的时代里,困惑正是生活的普遍特征,贾平凹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文化蜕变期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大阵痛和大痛苦,作家的困惑也是时代的困惑。

贾平凹在90年代创作的都市
和乡村题材小说体现出对城乡文明的双向审视、抉择与否定。

他承认都市文明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但都市本身的种种弊病又使他不能不对其予以排斥;他看到了乡村文明的岌岌可危,却又本能地系心于乡土。

矛盾、困惑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贾平凹在商州和西京、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贾平凹在艰难地游走和选择,他的作品越到后来越是苦闷的象征。

从《废都》到《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和《高兴》,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迷惘、徘徊、失望甚至绝望的情调,作家在迷茫中努力寻求人类精神归宿之地,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在对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双向批判和扬弃中寻找着灵魂的栖居,这注定是现代人无法找到却永远在追寻的精神漂泊。

贾平凹是一个时刻都背负着精神重负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表现出追寻精神家园的强烈意味,从文化寻根、人性反思、都市文化批判到超越乡土与都市文化而直探人类文明本源,作家进行精神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其小说创作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贾平凹这些年来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或心理轨迹,其中既有绝望的批判,又有矛盾而困惑的进退两难,从中传达出现代人精神无处扎根的感伤与茫然以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贾平凹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价值追寻充满矛盾困惑和走向迷茫虚无,这其中蕴含着贾平凹的文化人格及其内在矛盾冲突。

家园问题是现代人为之焦虑的一个问题,如何安顿灵魂具有终极意义。

时刻背负精神重负的贾平凹处在城市和乡村两座“围城”之间徘徊顾盼,出乎此入乎彼,在哪里都难以安妥已破碎的灵魂。

精神诗意栖居之所何在?面对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贾平凹在思考、探寻着,并以文学的方式展示他的精神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