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摘要] 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可近几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编著、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设置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本文从以上几方面浅谈一些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是1999年以后,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迅速发展起来的,现在的职业教育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实用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发展较晚,教学环节各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有许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技能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也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偏离,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编著上的不足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是其办学方针,其培养的学生应是动手能力强,技术精的应用型人才。
可高职院校起步晚,发展快,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更是如此,教材建设跟不上专业的发展,于是一些速成的教材应运而生,以前经济类会计专业本科及专科的教材经过改编,删去较难的章节,每章后附一些练习题便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材。
原教材注重理论研究,翻版过来后其教材的基本框架没变,理论部分在在全书中仍占很大的比例,实训部分占的比例少。
虽然近年来也出版了一些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有创意的精品教材,这些以实践实训为主,理论研究为副的教材还没有被广大的高职院校采用,普及率有限。
二、教学计划上的不足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必修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安排上及专业课的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课时安排上不合理。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例,除公选课外总课时为2170个课时,其中:基础课718个课时,占总课时的33%;专业课1452个课时,占总课时的67%。
表面看来比较合理,可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已不是计划中的三年,为了学生的及时就业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或“2.5+0.5”制,即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二年或二年半,剩余的时间到社会上进行实习锻炼。
这样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只有1640个课时(第5-6学期有专业理论课250个课时,顶岗实习200个课时,毕业论文80个课时),按此计算基础课占总课时的44%,专业课占总课时的56%,明显不合理。
在专业课的课时安排上,有会计手工摸拟实训课20个课时,会计电算化实训课20个课时,会计综合摸拟实训课40个课时,占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课课时的5%,明显偏低。
虽然要求在上理论课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内容和课时,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这些实践要么没有,要么效果不理想。
在这样的教学计划安排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实践操作经验欠缺就可理解了。
三、课程设置上的不足高职的会计专业要有特色,闯出自己的品牌,就要有几个精品课程,把主要的核心能力课程学精学透,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选好课程,不能过多。
开设的课程多,核心能力的课程的课时势必受影响,学不好,滥而不精,面面俱到,毕业后什么课都学过,可什么也没掌握住。
现在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学习期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开设各种课程30多科,这么多的课程让学生都熟练掌握是不可能的,极易走向过多过滥的岐途。
所以确定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选好突破口,合理设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题。
四、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不足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发展迅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在校生更是一年比一年多,教师欠缺已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于是,每年都有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受聘加入到高校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虽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可实际经验和具体操作的技能不足,动手能力有限,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从社会上招聘的兼职教师,大都把学校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在时间上、精力上和责任心上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搞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关键。
五、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受传统教育和教材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大都采用“黑板+粉笔的启发式、灌输式、演示式等方法,采用的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这些方法和模式对普通教育的传授行之有效,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不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会计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求得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六、教学设置上的不足会计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更是实践实训性很强的课程,要发挥这门课程的实践实训性,形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实训室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足,和课程要求不适应;有的只有手工实训室,没有会计岗位及项目实训室;有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借用的是其它的计算机房;有的虽有各种实训室,但面积小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规模不适应;有的使用率低等,这一切都制约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训的开展,是形不成学生动手能力和操用技能的主要原因。
以高职教育目标为中心,以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变革。
1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教材建设选好会计专业的教材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育,要结合高职高专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选用具有高职特点的新教材。
在教材建设上,应从二两方面入手,一是在教材的建设上要有统一的领导,成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材编委会,站在专业的角度去统筹规划、安排、编篡教材,使各课教材之间的知识,前后衔接合理,又不重复,避免现在各课教材不统一,各自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知识内容重复,有时又不一致的情况。
二是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教材体系,组织有企业一线财务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教学理论水平的教师来编写教材,变以前理论为主,实践为副的教材模式,为实践操作为主,理论为副,浅显明了,易于掌握,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材模式。
2改革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短,要求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要在专业课的学习时间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生是各行业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在各行业通用的通用人才,所以,就要改革传统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公共英语课占相当大比例的教学计划,增加专业理论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的课时量,有了时间上的保障,才能为特色教育,专业人才的教育提供可能。
其次要优化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形成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来优化组织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专业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各专业的知识也在不继的发展更新,高职高专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完这些专业知识,这就要有重点,有核心,进行优化,要专而精,防止面面俱到,滥而不精的问题出现。
以会计专业为例,专业知识的会计就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预算会计、商业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不可能把这些知识都进行学习,就要抓主线,抓核心,以基础会计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为核心,进行教学组织安排。
3理论与实践并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职高专学生的质量如何,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低,教师起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不足,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提高,第一方面是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走出去,即对没有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深入到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学习专业技能,积累专业经验。
二是请进来,聘请社会上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也使年轻缺乏技能的老师进行学习提高。
三是组织现有的教师进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第二个方面是严把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新进的教师要从学历上和技能上高要求,高标准,高起点。
第三个方面是抓好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在对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和学历、职称提高的同时,注重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使教师既是学生专业理论的老师,专业实践的教师,又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导师。
可喜的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采取了措施,教师队伍的素质在逐步提高。
4联系实际开拓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的教育方法是不行的,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带动的教学模式即案例教学法;以及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经营场境,充分利用会计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情景教学法,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会计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完成实训项目的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具备工作能力。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加会计相关原始资料的照片和实物资料的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加强素质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三年内除了领到学历证书以外,还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领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争取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全国会计初级职称考试,取得初级会计职称。
为此在课程编排上,努力使学生能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就参加并提前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三年级上学期参加会计专业职称考试,优秀学生可获得初级会计职称,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实践,保证毕业时“双证”齐全,毕业时的选择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强,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离不开实训的练习,实训室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训中多做多练,才能形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会计实际工作的素质。
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应配备和学生规模相适应的实训室和相关设施,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分岗位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把教学放在实训室中进行,在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实训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使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高校大都联办有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实际工作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初步能力的形成是在学校,校内的实训是基础,实训室的建设应大力加强,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