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四个重大问题”昆仑岩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政治共识出现严重分裂,思想价值理念尖锐冲突,深化改革道路选择上的分歧日愈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

没有全党高度统一的清醒头脑和科学认识,就没有抵御风险挑战的灵魂和力量,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思想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澄清是非,端正方向,统一全党思想,把握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但由于传达范围有限,媒体宣传很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想看看不到,想听听不到,社会上误传曲解不少,种种猜疑、争执和思想隔阂难以消弭。

因此,有必要在全党全国范围加大学习宣传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力度,以推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在学习宣传中,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依据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着重在四个重大问题上澄清是非,统一认识。

一、当今中国要搞的是什么主义?有人说,改革就是为了“过河”,河那边就是资本主义,就是私有化,只不过中国比苏联采取的办法巧妙,是“平滑过渡”。

中国改革好比“过河”,但究竟是过“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河,还是要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由空想到科学、实践乃至发展至今的“六个时间段”的精辟分析,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马恩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说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阐释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义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得出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

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主要包括: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五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等。

这些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当然,科学的设想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马恩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十分清醒的,他们反复强调,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预测未来社会,坚决反对教条式预测未来和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不说更早的时期,就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

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至于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

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

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

“邯郸学步,失其故行”,这样的蠢事干不得!我们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赞扬者。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

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通过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仿效的榜样。

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

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

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应当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历史能不能否定?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近些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达到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挖空心思地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让很多人上当受惑。

习总书记科学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

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围绕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后来经过实践,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为主要标志,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认识。

我们党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符合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工业为主导,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特殊化;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

虽然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遭受严重挫折,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