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
平衡”
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 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 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 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 达到36万亿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万亿美元); 而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 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 2001年—2020年的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 持在7.18%左右。这在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元人 民币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如果我国的 GDP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那么我们将创造一个在人 口大国连续高速增长近50年(从1978年算起)的历史性世界 奇迹!
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 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 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 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 同富裕。
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力争2020 年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7.7%上升到50%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第三产业在 GDP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3.6%提高到50%左右,使高新 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出在工业总产出中占据 主导地位;
➢第二步 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 一倍,达到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 国家水平,即人均4000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 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战略重点:
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台阶式”发展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 民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
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 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 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 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
这个“更全面”,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 活更加殷实;
体现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意增长的质量,努 力实现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 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 理的问题。
➢ 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 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 高。
2000年中国小康进程
总体进程 经济水平 物质生活 人口素质 精神生活 生活环境 城镇进程 农村进程
1990年 46.32 49.71 49.89 53.03 47.23 23.32 61.3 53.1
1995年 76.98 100 76.09 80.77 73.99 55.38 86.9 71.9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 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 济的关系。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 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 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的人口是75%左右,言下之意,即使是目前这种低水平的小 康也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没有达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有 3000 万 农 村 人 口 的 温 饱 问 题 没 有 完 全 解 决 , 城 镇 还 有 将 近 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等等。
❖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 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 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 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对 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 合作。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战略
重点问题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
骤。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 ➢ 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主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是贯穿于整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永恒主题。
比如:中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 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 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 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 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 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 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 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 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 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 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地区只有139亿元;在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方面,国家统计局日前指出,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 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不是 3∶1,而是5∶1乃至6∶1。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和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 收入分配差距;
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减少贫困 人口,到2020年使我国的人类贫困指数由14.9%下降到10 %以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 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 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 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 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
❖ 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城镇
化水平,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发 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 构,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对扩大就业、加 快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 都有重大作用。(2001年我国三产占33.6%,世界 平均1998年达63.4%)
➢ 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发展必须注重全面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 ➢ 发展必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坚持党
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 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会发展的战略步骤
(一)“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 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 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 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 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 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 起。
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社会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 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 所谓低水平: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 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 标”。
据测算,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行汇 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 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 低,仅为436美元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 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 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 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 有待提高。
➢“小康”的由来
➢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的社会状态,表现了普通 百姓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 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 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 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
➢ 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1997年 85.60 100 90.09 81.31 85.57 60.33 90.0 81.5
1999年 94.6 100 94.6 88.4 100 91.5 94 88.45
2000年 96.58 100 95.79 90 100 92 96 93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 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
宿点; ➢ 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的由来 ❖“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
➢ 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几乎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 (过剩、三农问题、市场竞争力低、就业矛盾突出)
❖ 通过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 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 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 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信 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 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