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重点笔记

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
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方义:葛根--阳明经
升麻
葛根汤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阎氏升麻葛根汤,赤芍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义:升麻,解肌透疹,清热解毒。
第三节 扶正解表
人参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阴虚)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妙
方义:葳蕤即玉竹。桔梗宣肺止咳。
麻黄附子细辛汤
助阳解表
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2.暴哑,突发声音嘶哑
1.发热轻,恶寒重,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特点:散收同用,散中寓收,祛邪护正
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
麻黄桂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方义: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
方义:生姜,散表邪,和胃止呕;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合芍药“酸甘化阴”,意在“扶正祛邪”。全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加减:“项背强几几”加用葛根
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病机:风寒外束肌表,寒饮迫肺外溢,肺失宣降,兼阳弱津乏
加味香苏散
发汗解表
四时感冒;妇女经期感冒风寒
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
第2节辛凉解表
桑菊饮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病机:肺经风热,肺卫失宣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配伍特点:1.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2.喻嘉言用此治痢疾兼表证
病机:外感风寒湿,滞肌表经络;气虚痰湿内阻,肺脾气滞,气虚不能驱邪外出。
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腻,脉浮而按之无力。
特点:“逆流挽舟法”——外邪陷里而成痢疾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壳,
麻杏
石甘汤
辛凉疏表
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盛证
病机:肺热壅盛,无以宣泄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配伍特点:1. 石膏:麻黄2:1 2.辛凉重剂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方义:麻黄,先煮,宣肺气以散里热,“火郁发之”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柴葛
解肌汤
辛凉解肌
清泄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太阳证未解,入少阳、阳明“三阳合病”
病机:表寒未解,里热郁结
恶寒渐轻,发热渐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配伍特点:1.对表邪未解,郁而化热,三阳经受邪,里热不甚者适宜。2.“阳明经表之证”。3.温清并用,侧重于清;表里同治,疏泄透散
再造散
助阳益气
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 外感风寒证
头痛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阳虚),语音低微(气虚),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
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方义:本方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
加减
葳蕤汤
滋阴清热
发汗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 外感风热证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方义:羌独为君,通治上下风寒湿邪。
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祛邪不伤正。
参苏饮
益气解表
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配伍特点:散补并行,气津并调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第1章解表剂
方 名
功 效
主治及病机
辨证要点及用法
方 歌
麻黄汤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先煮麻黄。“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方义:麻杏,一宣一降,宣肺平喘。麻桂相须,辛温发汗常用。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病机:外感温热毒邪,卫表郁闭,肺失清肃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特点:
1.“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
2.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方义:荆芥穗、淡豆豉微温,“去性取用”;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
1.痞,满,燥,实。大便不通,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脉沉实
2.下利清水,色纯青,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通因通用”
2.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方 名
功 效
主 治及病机
辨证要点及用法
方 歌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病机:实热积滞内结肠胃,腑气闭阻,里热亢盛,津液耗伤。
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病机:外感风寒湿邪,邪束肌表,滞于经络,阳郁蕴热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表寒里热)
配伍特点: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祛风散寒能清热
方义:羌活-太阳经;苍术-太阴经;细辛-少阴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少阳经、厥阴经
炙甘草,调后药性,缓峻以防伤正。
桂枝汤
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
病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营卫不调,肺胃失和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用法:适寒温,啜热粥,“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示胃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已和
亦适用病后、产后、体弱表现的营卫不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