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免费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免费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立,掌心、足尖向前,这种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

2.阈电位:是指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离子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

3.去极化: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5.胸骨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处。

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6.翼点: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界线: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连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8.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9.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0.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11.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13.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每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积改变,是分析呼吸系统弹性阻力的静态指标。

14.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15.真肋: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相接,称为真肋。

16.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

17.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18.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19.激素:由生物体特定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性物质。

20.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对水分渗入所引起的膨胀有一定的抵抗力。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21.心动周期: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22.窦性心律: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

所以,心脏正常的跳动就应该是窦性心律。

23.中心静脉压: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压力。

24.灰质:脑、脊髓内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所以称为灰质。

25.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26.胸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27.等渗溶液:实验观察,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280~320mmol/L。

凡是和此渗透压近似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28.侏儒症:凡身高低于同一种族、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小儿的标准身高的30%以上,或成年人身高在120厘米以下者,称为侏儒症或矮小体型。

29.紫绀:是指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 时,皮肤粘膜呈紫绀现紫兰色的现象。

二.简答题
1.胃的形态、分布和位置
答:A:形态与分布:
(1)贲门部:近贲门的部分。

(2)胃底: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

(3)幽门部:自角切迹右侧到幽门的部分。

(4)胃体:胃低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B.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2.简述胆汁的产生及其排放途径?
答:A:胆汁的产生:主要依赖整个肝细胞内微细胞器的高度协调。

B:排放途径
(1)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
(2)经小叶间胆管流至左右肝管,再经肝总管入胆总管;
(3)最后经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流入十二指肠,或由胆总管经胆囊管入胆囊贮存。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

a.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在心室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从而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变化。

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

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b.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

横桥连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c.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

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

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有水平。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60~170次/分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

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

心率低于40次/分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接近最大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会增加心室充盈量,尽管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而心输出量减少。

可见,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而过快或过慢时,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4.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的主要吻合支及其临床意义?
答: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在肝门静脉因病变而回流受阻时,通过这些吻合可产生侧支循环途径,因此,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主要吻合部位如下:①通过食管下段粘膜下层内的食管静脉丛使肝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属支与上腔静脉系中奇静脉的属支间相互吻合交通。

②通过直肠下段粘膜下层内的直肠静脉丛使肝门静脉系的肠系膜下静脉属支与下腔静脉系髂内静脉的属支之间相互吻合交通。

③通过脐周围皮下组织内的脐周围静脉网使肝门静脉系的附脐静脉与上腔静脉系
的腹壁上静脉和胸腹壁静脉间相吻合;或者与下腔静脉系的腹壁下静脉和腹壁浅静脉间相吻合。

5.叙述减压反射的过程?
答: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人冲动频率增加→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抑制→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舒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减压反射作用减弱,即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少→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的传人冲动减少→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及缩血管中枢兴奋→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一血压回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6.尿生成基本过程。

答:尿生成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基本步骤。

7.简述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产生机理。

答:A:渗透性利尿机理: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

B:水利尿机理: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减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7.简述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答:A、生成:组织液是在毛细血管壁具有通透性(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滤过压(动力)的作用,血浆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的。

B、回流:当滤过力>回流力,即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血浆成分从毛细血管滤出生成组织液;当滤过力<回流力,即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