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尊道贵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注释】
1、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养:爱养、护养。
5、覆:维护、保护。
6、玄德:即上德。
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
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
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导读】
这一章是着重讲“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继续。
老子在这章里再一次发挥了“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思想。
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
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
“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
万物成长的过程是:一、万物由“道”产生;二、“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三、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四、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解读】
在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详细论述了“道”与“德”的关系,在这里继续论述它们同万事万物的关系。
“道”生成万物,它是万物的本源。
“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它养育万物。
万物表现出各种形态,在自然的环境中能够生长、成熟都是“道”以及它外化的“德”的作用。
因此万事万物无不以它们为尊、为贵。
第二十五章,谈到过“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就是如此的,因此依“道”而生长、运行的万物也应该纯任自然,不应该对它们进行人为的干扰或妄图主宰它们。
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合于“道”,不失“德”,能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
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忧,长之,育之,养之,覆之,为他们生长、成功创造顺利的条件,而不妄为主宰;功成以后,也不可自以为有功,自以为人民之主。
《孟子》中也说:“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整就会吃不光;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
虽然,他们所持的治国理念有所差异,但在不妄为干扰百姓,不违背自然规则,顺应人民性情养育他们、引导他们、教化他们上却是一致的。
只有如此才是合乎“道”、合乎“德”的。
而那些利用战争暴力掠夺百姓,利用严刑酷法使他们顺从,利用人为限制防止他们迁移的则都是拂人之性的,这样的统治者也早晚会被人们抛弃。
【哲理引申】
老子指出“道”和“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它们抚养万物、保护万物,却不将功业据为己有。
世界上最大的德行,就是默默进行、不求回报地付出。
天地覆育万物、承载万物,从来不要求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给它们什么回报,所以人们敬畏天地自然,对它们充满了无尽的崇拜;父母抚育子女、保护子女,从来不要求子女有什么回报,所以世人都知道父母是最亲近的人,是最应该得到尊重的人。
真正的道德应出于内在的为善之心,绝不可以怀着功利的目的,为了求得回报而虚伪行善。
这也是老子所说的“上德无德,是以有德”。
虚伪的行善,表面对人客客气气,为他人着想,背地里却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名声,盘算着如何得到对方的回报,这不是道德,而是孔子口中的“乡愿”。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解释说,乡愿之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这样的人表面上看似行事符合道德,其实完全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实际上是将道德引入了错误的方向,给人们做出了不好的表率。
历史上这样的事、这样的人都很多,比如公子光厚待专诸、严仲子厚待聂政,他们行善事是为了让别人为自己卖命,所以即使付出再多,后人也不会称赞他们有道德,反而认为他们阴险奸诈。
故《菜根谭》中说道:“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
”
有目的的伪善,求回报的施舍都是君子所不齿的。
真正的有道德之人,行善良之事,完全是出于恻隐之心、道义之心,他们将行善当成一种使命,能够在帮助别人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乐趣。
雷锋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成为
人们的学习楷模,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真正的助人之心,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帮助别人之时从来不求回报,甚至很少留下姓名。
战国之时的鲁仲连就是一个助人不求回报的君子。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将数十万赵军降卒坑杀,这让鲁仲连看到了它残暴的本性。
当时,赵国内外很多人都提出让赵国降服于秦国,与秦国媾和、向秦国称臣纳贡,赵王犹豫不决。
鲁仲连看到这种情形,毅然投入了反对与秦国媾和的队伍中。
他奔走于诸侯各国,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反对残暴的秦国,并在赵王面前亲自和主张投降的大臣辩论,最终说服了赵王,保住了赵国的几个城池,并让诸侯们看清了秦国残暴的面目。
事后,赵国君臣准备报答他,鲁仲连却连忙逃走,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也就是说天下士人之所以受到敬仰,正是因为他们能够为人排除患难、解除纷乱而不求回报,如果做了好事却接受回报,那就成了出卖自己行为的生意人了,还怎么能够称为士人君子呢!
真正行善的人,是从来不求回报的。
他们为善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别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整个世界都美好了,生活在其中的人,谁不会受益呢?他们即使不想得到回报,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