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 高级机能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一、概述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的范畴 1、条件反射 2、学习和记忆 3、睡眠与觉醒 4、动机行为 5、语言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 的研究方法
1、行为学研究 2、电生理学研究 3、生物化学研究 4、分子生物学研究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6.嗅觉代表区
位置:边缘叶的前底部。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7.味觉代表区
• 位置:中央后回 头面部感觉投射 部位。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四、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一)躯体感觉 1.压觉 (美克尔氏小盘) 2.触觉 (麦斯纳氏小体) 3.振动觉(帕西尼氏小体) 4.温度感觉(冷觉、温觉) 5.痛觉
特征 安静闭目 皮层兴奋
深睡睡眠、困倦来自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40
α波在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常具有α波的“梭形” 波群变化。当睁开眼睛或受到其他刺激时, α波立即消失, 这一现象称α波阻断。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人体3-生3理2 学中枢神经系统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组成
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多次换N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2、按刺激物的性质分:物理感受器、化学感受 器
3、按产生的主观感觉分:痛觉感受器、味觉感 受器、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等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阈值 3.感受器电位 4.感觉的编码 5.感受器的适应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感觉传入途径
(一)外周感觉神经 (二)脊髓的感觉传入通路 (三)头面部的感觉传导途径
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 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 •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 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功能上与维持和 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 感觉功能
一、概 述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 观反映。
内 外
感觉产生过程:
分 析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经 传导路 脑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一)感觉器的分类
1、按感受器的分布和刺激来源分:内感受器、 外感受器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一)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 把引导电极安置于颅外头皮表面所记录到
的皮层自发电位活动称为脑电图。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39
正常人四种基本的脑电波
频率/Hz α 8~13 β 14 ~ 30 δ 0.5 ~ 3 θ 4~7
波幅/μV 20~100 5 ~20 20 ~200 100 ~150
本体感觉区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41区 、 42区 视觉区 :17区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35
(二)皮层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
②投射特点:
• 定位准确
• 左右交叉
Ⅲ•.倒精细置正分比布 • 感觉敏锐部位代表
⑵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 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 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 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 黄斑区(周边区)投射到 距状裂的后(前)部。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
38
5.听觉代表区
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⑵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功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特点
①三次更换N元
①多次更N换元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
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眠药物的作用原理)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浅感觉传入通路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31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四)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
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 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 广泛区域的N纤维。
(一)感觉皮层结构特
图3-34
点:N元分布呈柱状
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
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
柱:①对同一感受野
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
反应;②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 位;③细胞柱N元兴 奋时,其相临的细胞 柱就受抑制,形成兴 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外侧面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内脏感觉
• 内脏感觉的初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 脑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和血 管壁等处,中枢突可随脊神经和迷走神 经两个途径传入脊髓和脑,在各级中枢 形成反射性联系,同时上行到大脑产生 内脏感觉。如内脏痛觉、饥饿、渴、直 肠和膀胱的涨满感及其它一些定位模糊 的内脏感觉等。
区较大
图3-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36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 与岛叶之间。
②投射特点
• 定位较差
• 双侧性投射;
• 正2立.本分体感布觉,代有表区较: 与大运的动区重重叠叠区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
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
图3-37
区。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4.视觉代表区
⑴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 下缘(17区)。
上行激动系统:指脑干网状结构 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
图3-33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五)丘脑的感觉机能
1.感觉接替核:腹后核,内、外侧膝状体。 •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
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 2.联络核: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 •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