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0-3岁婴幼儿教养指导纲要(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2〕17号),指导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科学开展教养指导活动,提高0-3岁婴幼儿家长(看护人)科学育儿能力,促进0-3岁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特制定本纲要。
一、教养理念(一)尊重权利,满足需求。
尊重婴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权利。
重视婴幼儿的情感需求,以亲为先,以情为重,创设宽松、温馨、充满爱的环境,满足婴幼儿的成长需求。
尊重婴幼儿的意愿,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
(二)科学养育,教养融合。
强调对早期生命的呵护,把保障婴幼儿的安全、健康放在教养工作的首位。
养中有教、教中重养、教养合一、自然渗透,促进婴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遵循规律,顺应发展。
尊重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婴幼儿的天性。
遵循各年龄段婴幼儿教养规律,通过适宜的环境和有趣的活动,使婴幼儿自然发展、健康成长。
(四)尊重差异,开启潜能。
尊重婴幼儿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的教养。
提供适宜刺激,丰富多种经验,开启婴幼儿潜能,促进婴幼儿个性化发展。
(五)开展游戏,融入生活。
注重生活和游戏对婴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情景,引发婴幼儿对周围环境、游戏活动的兴趣,培养婴幼儿与亲人的依恋关系、良好的习惯和与人交往的态度,使婴幼儿开心游戏,快乐生活。
二、教养内容与要求(一)新生儿。
1.为新生儿营造一个洁净优雅、温馨关爱的生活环境,室内空气清新、自然采光充足,温度20-22℃、相对湿度50-60%较为适宜。
2.创设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为新生儿提供质地柔软、浅色的棉质被褥及衣服,衣着宽松便于穿脱。
新生儿每天自然睡眠时间达到18-20小时,并初步培养其昼醒夜眠的习惯。
3.提倡纯母乳喂养,即除母乳外不给新生儿吃其他任何食物。
实施“三早”,即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按需哺乳,母乳不足时,采用补授法喂养,即每次哺乳时先吸空两侧乳房,再以配方奶补足母乳不足部分,补授的乳量由新生儿食欲及母乳量多少而定,缺多少补多少。
新生儿出生数天后,应按照医嘱服用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
4.及时更换尿布。
勤洗澡,洗澡时使用专用毛巾、浴盆,室温、水温适宜。
经常观察新生儿的眼睛、脐部、大小便,注意保持其五官、脐部、臀部清洁干燥。
5.提供适当的视听刺激,让新生儿常听舒缓柔和的音乐声、玩具声和讲话声,常看距离眼睛20厘米左右、会动的玩具、人脸等。
6.实施“四多”,即在新生儿清醒时多搂抱、多抚摸、多逗笑、多交流,使其充分享受母爱。
对新生儿的哭声要及时做出反应,日常生活中要通过逗引、吐舌、发音、发笑声等,激发新生儿的愉悦情绪,使其感知语言、发展视听。
7.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便可以接受成人的抚触。
抚触活动一般应在新生儿喂哺1小时后,并且处于安静清醒的状态下进行。
(二)2-3个月。
1.保证婴幼儿每天15-16小时的睡眠时间,让其学习自然入睡,避免喂睡、抱睡、拍睡等睡眠干扰。
培养昼夜节律,避免昼夜颠倒,逐步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
2.坚持纯母乳喂养,按需喂养,适当延长喂奶间隔,逐步形成规律哺乳。
特殊情况下需添加营养补充剂的,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观察体重身高增长情况,以判断母乳是否充足。
3.经常洗澡,洗澡时让婴幼儿在浴缸中充分舒展身体,同时注意安全。
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干爽,预防尿布疹。
勤换衣服,衣着要宽松、适量,避免捂盖过厚。
4.日光及新鲜的空气能增强婴幼儿体质,提高其机体免疫力。
要适当带婴幼儿到户外活动,并根据季节和天气适当调节户外活动时间。
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婴幼儿头部和眼睛,避免阳光直射。
5.用无毒卫生、色彩鲜艳、有声响的玩具逗引婴幼儿抬头、转头、头竖直、俯卧挺胸等。
尝试练习拉腕坐起、仰卧到俯卧的侧翻等大肌肉动作,逐步增加触摸、主动抓物等精细动作练习。
6.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经常通过发出a(啊)、o(喔)、i(衣)等元音与婴幼儿交流。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刺激,引发其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4-6个月。
1.保证婴幼儿每天睡眠14-15小时,逐渐减少夜间喂哺次数,逐步养成自然入睡、规律睡眠的习惯。
2.坚持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并根据婴幼儿发育情况适时添加辅食。
奶制品摄入量、辅食能量及营养应充足,并逐步形成定时进食的习惯。
辅食添加顺序为:强化铁米粉,菜泥,果泥,动物性食物如肉泥、肝泥、蛋黄、鱼泥等。
辅食添加原则为:从稀到稠、一种到多种、少量到适量、细到粗,不加盐、不吃含糖量高、油炸的食物,少量多餐。
3.可以用手指包纱布蘸冷开水按摩婴幼儿牙床部位,以利于其乳牙萌出。
发现婴幼儿有出牙的前兆,可给婴幼儿手指饼干等,让其啃咬。
可适当给婴幼儿吃些面包片、苹果片等较硬的东西,帮助其锻炼牙齿。
婴幼儿每次进食后及临睡前可喝些水,起到清洁口腔、保护乳牙的作用。
4.帮助婴幼儿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大小便,使其乐意接受穿脱衣服、洗脸、洗屁股、洗澡等日常护理活动。
5.经常利用玩具使婴幼儿练习翻身、俯卧抬胸、拉坐和靠坐等,适当扶婴幼儿腋下使其直立跳跃。
练习婴幼儿主动伸手取物、双手摆弄或传递玩具等精细动作。
6.通过发出b(波)、p(坡)、m(摸)等辅音以及爸爸、妈妈等叠音词与婴幼儿交流,鼓励其模仿发音。
增加寻找声源的游戏,训练其用咿呀声与人交流。
经常用优美的音乐、鲜艳的图画刺激婴幼儿,引导婴幼儿辨识身边的人、事、物。
7.经常利用有趣的玩具或游戏逗引婴幼儿,激发其愉悦情绪,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
(四)7-9个月。
1.保证婴幼儿每天13-14小时的睡眠时间,白天小睡2-3次,逐步形成定时睡眠的习惯。
夜间停止喂奶。
2.在保证奶量充足的基础上,开始进食泥糊状食物,用勺子喂食,进餐位置相对固定,继续保持定时进食的习惯。
3.保持婴幼儿口腔清洁,保证其乳牙健康萌出。
逐步提高婴幼儿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帮助其形成一定的排便规律。
4.婴幼儿练习翻滚、独坐、爬行、拉物站起等大动作,逐步增加拍掌、拿起放下、食指拨动等精细动作的练习。
5.通过“看、指、说”等活动,鼓励婴幼儿模仿发音、使用简单动词,使其可连续咿呀发音,促进其语言能力发展。
帮助婴幼儿认识家人及常见物品,对简单的语言做回答性动作,如用手势表示再见、谢谢等。
通过亲子交流,使婴幼儿对亲人形成安全型依恋。
6.经常让婴幼儿重复听些简单的乐曲或歌曲,让其对熟悉的音乐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五)10-12个月。
1.养成定时睡眠的习惯,白天小睡2次,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3小时以上。
2.在保证奶量充足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辅食种类。
辅食由泥糊状向颗粒样、碎块状过渡,让婴幼儿初步适应咀嚼、吞咽固体食物。
让婴幼儿尝试用杯子、碗喝水。
3.鼓励婴幼儿配合穿衣、剪指甲、理发和盥洗等活动,引导其做伸手、抬腿等动作。
注意婴幼儿口腔保健。
逐步帮助婴幼儿形成相对规律的大便时间。
4.让婴幼儿多进行爬行、扶站、独立站、扶走等大动作练习和卧、坐、蹲、站等体位转换,鼓励其蹲位玩耍。
增加婴幼儿捏拿小物品以及两手配合倒物、翻书、涂鸦、用勺吃饭等精细动作练习。
5.增加语言游戏,重复朗读简单的故事、儿歌或诗歌等。
将语言能力培养贯穿在日常养育中,适当增加指图游戏,促进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
6.增加亲子交流,引导婴幼儿注意周围人的表情,理解成人肯定和否定的表情语言。
引导婴幼儿学认常见物品、身体部位等,鼓励其模仿成人动作和跟着音乐节律随意摆动身体,发展其动作思维。
(六)13-18个月。
1.帮助婴幼儿逐步养成按时入睡、按时醒的习惯,醒后不哭闹、情绪愉快。
2.每日保证500-600毫升的奶量,均衡饮食,提倡低盐、低糖、清淡口味。
零食应以奶制品、水果为主。
停止用奶瓶喝水(奶)。
3.培养婴幼儿饭前流水洗手、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引导婴幼儿自己拿小勺将食物放进嘴里,形成定时、定位、专心进餐的饮食习惯。
帮助婴幼儿学习用语言或动作表达排便需求,使其逐步形成排便规律。
4.让婴幼儿进行独立行走、转弯、倒退走、蹲起、弯腰取物、踢球、扶栏杆上下楼梯、慢跑等大动作练习,开展捡豆豆、开瓶盖、搭建、串珠子等精细动作游戏。
5.引导婴幼儿学习称呼人、用单词句表达需求,鼓励其模仿成人话语中的单词、短句。
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婴幼儿初步建立实物或图片中的物体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鼓励婴幼儿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使其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6.提供婴幼儿喜欢的玩具,供其进行摆弄和装扮等游戏。
让婴幼儿感知生活环境中的花草树木、人与物,帮助婴幼儿充分感受色彩和形状,尝试涂涂画画,体验涂鸦的快乐。
(七)19-24个月。
1.培养婴幼儿按时入睡、按时醒的习惯,醒后情绪安定不哭闹,经成人提醒不影响别人。
2.饮食均衡,逐步形成三餐两点的饮食规律。
培养婴幼儿一手扶碗、一手拿勺、独立进餐的习惯,用餐时能吃一口、嚼一口、咽一口,吃完饭后再离开餐桌。
3.学习使用肥皂、毛巾,学脱鞋子、袜子、裤子和外衣等。
4.让婴幼儿进行掷球、攀爬、跳跃、倒退走、绕障碍物跑等大动作以及叠高积木、穿线板、涂涂画画等精细动作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并学习收放玩具。
5.让婴幼儿说出自己和父母的姓名,鼓励其学用双词句、简单句表达需求。
开展亲子阅读、听故事、学念儿歌等活动。
6.引导婴幼儿辨别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物,感知体验物体在形状、冷热、大小、多少、颜色、软硬等方面的典型特征。
引导婴幼儿跟唱简单的歌曲,跟随音乐节奏模仿成人动作。
提醒婴幼儿与人打招呼,学习遵守游戏规则。
(八)25-30个月。
1.培养婴幼儿按时入睡、按时醒的睡眠习惯。
2.提供营养均衡、搭配科学的膳食,保证每日400-500毫升的奶量,引导婴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3.鼓励婴幼儿自主盥洗,会使用肥皂、流水洗手。
培养婴幼儿形成双手捧杯喝水、饭后漱口的习惯。
(一)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内教养指导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教养指导人员应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养规律,制定科学的教养方案。
教养活动安排要相对稳定,一项内容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之间要有机整合,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
2.营造温馨、舒适、清洁、安全的家庭式环境。
教养指导人员要以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婴幼儿。
教养环境要柔软、圆滑、低矮、有趣、鲜艳,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便于婴幼儿自如爬行、独自活动、与同伴一起活动等。
室内外设施和用具安全无毒、摆放合理、取放方便。
3.注重日常生活对婴幼儿发展的价值。
在盥洗、进餐、如厕、加点等活动中,激发婴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和内容。
户外时间要随婴幼儿的月龄增加逐步延长。
5.坚持游戏化的教养方式,游戏环节相对稳定,游戏内容生动有趣,游戏地点、时间要灵活调控,同一游戏内容可多次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