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
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方法。
读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一、读是培养理解和阅读能力的需要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而这种理解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独立阅读。
例如:《穷人》一文中,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和渔夫的语言的文字,就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以读带讲。
学生在读中感知,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其实古人也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现在语文课上,多数情况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老师讲懂的而不是靠自己读懂的。
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二、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语感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
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在一瞬间就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凭的正是语感。
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多读,要在反复吟哦中去揣摩,去领会文章的内蕴。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读”。
去年我班就有两名后进生,我在辅导他们时尝试着鼓励他们多读,一年下来,我吃惊地发现,他们拿到一篇文章也能较为流畅地读下来了,语文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原因何在呢?就是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三、读是识忆的需要
人们常说“熟读成诵”,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多读才能达到背诵的目的。
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
无论是简短的诗歌,还是较长的课文,要能背诵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
四、加强读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
习惯一般都是从小养成的。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
良好的阅读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阅读的习惯;(2)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3)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划、记的习惯;(4)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5)课外阅读的习惯;(6)读书的卫生习惯。
和阅读能力一样,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要靠平时在阅读中得到训练。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多读,并且推荐优秀读物,让他们在课外读。
只要多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远远不止如此。
可以说,它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