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语感的训练,并注重阅读的方法和形式。
从而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方法和形式
《语文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这一课标精神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课堂上总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一种真挚浓烈发自内心的爱,彻底废除“师道尊严”,放下“先生”架子,尊重学生。
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建立一种真正的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不知不觉地被文章内容所感化,读出的语调才会时而高昂,时而低沉。
教师参与其中,课堂书声朗朗,其乐融融。
营造出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情景和氛围。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表扬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唤起学生自信,使他们从心里上产生一种追求成功的愿望。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
在他的阅读教学中你会反复听到:“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放开你的嗓门儿大声地读吧,你会读得很好的。
”学生们在这样的激励下体会到自信的快乐。
学生大声读,快乐地读。
即使有的学生读得不好他也会说“你现在暂时没有读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会读得好的。
”就是这种激励,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化。
学生争读,抢读。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善于重视教材中的愉悦因素的挖掘和运用,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如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情景让他们享受游名胜,观风景的乐趣。
体会语言文字对情节的再现功能。
利用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他们充当角色进入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再现功能。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不断挖掘变换读的招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日渐浓厚。
三、留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就是多读。
教师要教好每篇课文必须熟读甚至成诵。
学生要学懂每一篇课文更要多读。
只有正确地读好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才能懂得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包含的意思。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读,留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纵观特级教师的授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指导学生读。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表达内心情感内心感受,从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自始至终都把“读”作为根本
的教学手段。
四、注重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是人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最后结果。
训练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抓住课文中有感染力的一段或一句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
教师要相机点拨,紧扣语言文字,把握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
注意停顿时间的长短。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韵味。
即所给材料甜就读出它的甜蜜,苦就读出它的苦涩。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或难懂的词教师可以范读,可以配合恰当的手势,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演示来表情达意。
如著名特级教师黄善俊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对其中的“一层,赶了一层”就是通过学生的演示来表达“赶”的气势的。
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反复朗读,学生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优美规范文字的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
把蕴藏于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人或凝神静思,心驰神往;或荡气回肠,潜然泪下,语感能力会大大提高。
五、注重读的方法与形式
如果一味让学生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倦怠,必须在读的方法和形式上多想点办法。
读的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学习一篇课文都要经过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四个阶段。
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把课文读通。
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注意帮助学生正音。
细读,突出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读懂。
这一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反复朗读。
从中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读,体验语感,情感升华。
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抓住某一段或某一句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熟读,积累运用。
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装进脑子以备用语言时投入“周转”。
至于读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既可以朗读,又可以默读;既可以自由读,全班读,分小组读,又可以指明读,分角色读。
支玉恒老师的“擂台”赛读,就更是“读”中的一绝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个个读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一句话读的形式要有利于读的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读”的指导在课堂中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备注:200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黄善俊等老师的宜宾现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