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不带模型

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不带模型

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本文从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出发,阐述创新型人才对我国的重要性,研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道路轨迹,并做出相应的总结和归纳,给出一定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型。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培养1、引言创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他的种类,如动物,就不具有这种能力。

创新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知识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的主体,肯定是人类,只有人类才能担当得起这个责任;其次是创新的新,不是重复过去的东西,与过去的东西相比,要有改变,要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叫做创新。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性行为,也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改造行为,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人类就需要来改造这些矛盾,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正处在发展中时期,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需要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来为国家提供不竭的动力[1]。

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地发展,想要走在世界的前端,就不可能缺得了创新,而且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创新。

我们国家也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可以看作是知识经济时代。

培养人才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首先得是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并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从事相关专业性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价值和财富的人就可以称之为人才[3]。

2、研究综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其中,国外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先于我国,并取得领先成果。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提出了十个特征;美国学者格林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十个重要要素;吉尔福特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特点进行了总结,最终得出八个方面的结论;斯坦、林启曼等人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特质,并总结出描述创新型人才心理特质的一些单词和句子;在20世纪初,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提出大学应当培养社会的人才,使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还具有探索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成为实用的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并强调了创新型人才的要素,专业性知识、探索精神和适应能力。

国内对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起步较晚。

国内对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学者将创新型人才的要素分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这三个要素对创新型人才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学者则是从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专业性知识和思维意识这几个方面研究创新型人才。

其中,陈泽龙、周祖成等学者就是从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这个角度对创新型人才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相应成果。

他们认为创新意识指强烈的兴趣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思维指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等思维;创新能力指判断能力、想想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从个性特质方面对创新型人才进行研究的主要有朱清时、郝克明等学者。

在创新型人才研究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都是集中在对创新型人才的剖析上,把创新型人才的要素分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模式的建立研究较少,本文以创新型人才的要素和特质研究为基础,重点研究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并积极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3、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3.1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之间可能会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但是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之路各不相同。

本文参考了许多资料和文献,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探索,得出了以下一些创新型人才共有的特征[4]:(1)具有创新的思维和精神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创新的思维,还有创新的精神。

当然这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共通之处。

创新的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但是创新的精神并不是靠外界来培养的,这要靠创新型人才自身来培养。

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有了精神,再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这件事情,这样最后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壮举。

(2)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探索精神专业的知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这在上文中已经讨论过。

创新型人才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还必须具有探索精神。

只有具有执着的探索精神,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才有可能完成创新的行为。

创新之所以难,就难在一个新字上,要推翻已经存在的,改变过去的,不是一时两刻就能做到的。

所以专业的知识是基础,执着的探索精神是关键。

这也是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特征。

(3)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术交流创新型人才一般都有良好的文化环境。

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创新的思维和精神[5]。

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执着的探索精神。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术交流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

创新型人才不会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会与外界多交流,获得先进的思想和知识。

与外界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互相交流启发,才可以不断促进自己的进步。

(4)具有健康的身心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

创新型人才还有健康的身心。

具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保持创新的动力。

创新型人才明白身体的重要性,更了解健康的身心是他们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6]。

创新的道路必定充满艰辛和曲折,充满失败和挫折,创新型人才只有保持乐观的态度,健康的身心,才能坚持走在创新的道路上,并取得创新成果。

3.2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归纳根据对创新型人才的多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他们的特征和特质的考察,总结了以下一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7]。

(1)靠经验累积从前辈累积的经验中学习,这是很多人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到了知识、技术等之后,再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断地积累,相当于变成自己的经验了。

靠自己的不断学习,和累经验,来使得自己成长,这是很多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之路。

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成才方法。

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但这不是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靠每一代人的努力才做到的。

前一代传承给后一代经验和教训,新一代人踩在前一代人的脚印上,接着往前前进,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

(2)靠外界历练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都经历了很多历练。

外界的历练对他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外界的历练也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件大事。

可以是对身体的历练,也可能是对心理的历练。

外界是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学术界。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都是在这个大染缸之中,只有经过这些历练,并努力学习,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进行创新,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不管是什么人,生长在这个社会,就要不断地接受这个社会的磨练,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创新型人才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

(3)靠模仿学习模仿和学习已经成才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很多创新型人才在没有成才之前,做过的事情。

也可以算是他们的成长规律之一。

已经成才的创新型人才,他们的学习方法,实践经验对还未成才的创新型人才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毕竟,成才之路很漫长,会有很多障碍和困难,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这里就要学会选择性的吸收前辈成功者的经验,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这可以节省许多精力和时间。

可以把这些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走的这条道路,他们对前辈充满敬意。

(4)靠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同样必不可少的是正规的教育和培养。

而且通过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

针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特征的分析,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实践性的活动或课程。

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

当今的中国,在教育培养这种方式上,需要走的路还很远,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5)靠自身修炼除了外界的磨练,创新型人才自身的修炼也很重要,而且也很关键。

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给你再好的环境和机会,都没有用[8]。

所以说,自身修炼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道路上不可少的。

对照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努力地去修炼自己,主动地去找出差距在哪里,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创新型人才不一定就是具有高学历的,很多人都是靠自己后天的学习,靠自己后天的苦干,才被称为创新型人才的。

自身的修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每天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保持先进性,才能进行创新。

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分析模型部分已由别人添加5、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5.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创新型人才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知识和一定素养,并具有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人。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重视专业性知识和工程技能;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学习面,学习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9];最后开拓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意识,进行创新。

经过对创新型人才的分析,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具体阐述如下:(1)专业性知识是基础专业性知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知识是创新型人才力量的汲取源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进行创新行为。

同时,专业性知识的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交叉学科的知识。

(2)拓宽学习面专业性知识是基础。

在掌握专业性知识后,还应拓宽学习范围,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这里的学习范围不限于专业性知识,甚至可以包括心理学范畴。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

丰富的知识面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阅历,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丰富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融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不能被称为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灵魂。

创新思维和意识不一定是天生的,更需要后天的培养。

对待任何事情和问题,都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深入事物的本质,而不说停留在事物表面。

充分融合创新意识和思维,利用专业性知识和专业培训,进行创新行为。

5.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汇总创新型人才是优秀的人才,也是我国急需的人才。

笔者根据多方面研究,在这里提供一些可行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1)提供稳定成长环境上文研究了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健康的身心、稳定的生活、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如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学术环境也较为浮躁,都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

优化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谋求国家和政府支持,给学生创造稳定的生活和环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