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柱锤夯扩灌注桩施工
1.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地下水位以上一般粘性土、松散砂类土、碎石类土及人工填土采用柱锤夯扩灌注桩的工程。
2.材料要求
2.1扩大头充填料:一般用碎石砖拌合适量水泥、中砂而成。
水泥、中砂、碎砖的比例为1:1:9(重量比)。
2.2与桩身同强度的干硬性水泥拌合料。
2.3宜用强度等级为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有出厂合格证并经现场复检合格。
2.4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小于5%。
2.5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5—40mm,含泥量小于2%。
2.6钢筋:品种规格均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及现场复验报告。
2.7外加剂、掺合料:根据施工需要通过试验确定,有产品出厂合格证,现场复检合格。
3.主要机具
3.1主要机械:
夯扩机、柱锤(20-50KN),外管(Φ377-426),搅拌机,运输起吊设备,钢筋笼加工设备,翻斗车等。
3.2主要工具:导管、下料斗、振捣棒、测锤、磅称、铁锹等。
4.作业条件
4.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已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4.2施工场地内无论地上,地下所有障碍物已清除。
有隔震要求的设施,已采取保护措施。
4.3施工临时用水、用电、道路,临时设施均已就绪。
4.4施工前场地已整平,影响机械进场的松软地层已进行压密,并有排水措施。
4.5现场已设置测量基准线、水准点基桩,对桩位点进行了复核,并有复验单,现场桩位已用木桩定位,并用白灰作出标识。
4.6施工前进行了成桩试验,并不少于2根,并取得了相关试验参数。
5、施工工艺
5.1工艺流程
5.2操作工艺
5.2.1桩机就位后,必须保持平正、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位移。
为准确控制桩锤贯入度,应在桩锤上设置控制深度的标尺,以便进行观测记录。
5.2.2成孔和扩大头形成。
5.2.2.1从地表引孔,引孔深度0.80-1.0m,然后放入外管,在管中加入0.40-0.6m高碎砖块制成“砖塞”。
5.2.2.2放入桩锤进行夯击,同时外管跟进,直至桩管沉至设计标高,其间需保证“砖塞”不被夯出管外,并根据施工情况添加碎砖块。
5.2.2.3当外管达到设计标高后,重锤夯出“砖塞”,继续填碎砖,每次填料量需保证柱锤在管外夯击。
5.2.2.4重锤夯击形成的扩大头,总填料量和夯击次数,以最后三击贯入度控制,形成扩大头后加入干硬性混凝土,再进行夯击,直至最后三击贯入度满足设计要求,一般要求不大于10cm。
5.2.2.5成孔后在管内放入已制成的钢筋笼,测量钢筋笼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后,开始向管内灌注混凝土,边向上拔外管边向管内浇筑混凝土,拔管速度要均匀,在扩大头与桩身连接处宜适当放慢,拔管速度一般2m/min.
5.2.2.6外管拔出后,用振捣器将桩身混凝土进行捣实,混凝土浇筑时,应预留10-20cm保护桩头。
5.2.2.7打桩顺序应有利于保护已打桩不被压坏和产生较大移位为原则,一般采用横移退打的方式自中间向两端对称进行。
或自一侧向另一侧退打进行。
5.2.2.8如桩径和桩长不一样时,应按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的原则分步进行。
5.2.2.9对具有深基坑的高承载力夯扩桩,应认真制定基坑的支护开挖施工方案,避免造成基桩的位移和损坏。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夯扩桩用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6.2成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3扩大头处的最后三击贯入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4实际浇筑的混凝土量严禁小于计算体积。
6.5浇筑后的桩顶标高,钢筋笼标高及浮浆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7.成品保护
7.1对于桩距小于3.5倍的桩径的基桩,应采用间隔施工,以免影响相邻已浇筑混凝土桩质量。
7.2在凿除保护桩头时,不得横向猛击以免桩受水平剪力遭到破坏,应由上而下凿除。
7.3桩头预留钢筋,应妥善保护,不得任意弯折或压断。
7.4应注意保护现场的轴线桩和水准点基桩。
8.质量验收标准
8.1主控项目
8.1.1桩位:桩位允许偏差和桩的位置及成孔方法不同而不同,允许偏差见表29-1。
检验方法:尺量,桩位点测放后进行复核检查。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8.1.2孔深:允许偏差+300mm。
检验方法:测套管长度。
检验数量:每孔测一次。
8.1.3桩体质量检验: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基桩检验技术规定。
检验数量: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样数量为总数的30%,且不少于20根,其他桩不少于总数的20%,且不少于10根。
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少于1根。
8.1.4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取样试验。
检验数量:每50m3(不足50m3)取一组试块,每一工作班取一组,单柱单桩取一组,直径大于1m的桩取一组,每一承台下取一组。
8.1.5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检验数量:一个建筑场地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为2根。
8.2一般项目
8.2.1垂直度:D≤1000mm时允许偏差<1%。
检验方法:用经纬仪测套管。
检验数量:每孔检测一次。
8.2.2桩径:D>1000mm 允许偏差±50mm;
D≤500mm 允许偏差-20mm;
D>500mm 允许偏差-20mm;
检验方法:用尺量。
检验数量:每桩检测一次。
8.2.3混凝土坍落度:允许值70-100mm;
检验方法:灌注前用坍落度仪检测。
检验数量:每工作班抽检一次。
8.2.4钢筋笼安装深度: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用水准仪检查。
检验数量:每桩检测一次。
8.2.5混凝土充盈系数:>1
检验方法:计算每根桩的实际灌注量与桩体积相比。
检验数量:每桩检查一次。
8.2.6桩顶标高:允许偏差+300mm,-50mm。
检验方法:水准仪检测。
检验数量:每桩检查一次。
8.3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10d;对于粉土和粘性土,不应少于15d;对于淤泥质土,不应少于25d。
8.4承载力试验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进行。
9.安全措施:
9.1机械工、电工、电焊工要持证上岗。
9.2供电线路按TN—S布置,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一机一闸一箱一漏”配置。
严禁无证上岗。
9.3机械传动部分设防护罩以免伤人。
9.4机械维修必须停电作业,未加锁配电箱派专人监控。
9.5桩架高空作业,必须系挂安全带。
9.6各类机械操作,要严格执行《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