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沉管夯扩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公司********************项目经理部2019年5月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一、场地概况 (1)二、工程地质条件 (1)三、设计指标 (1)四、施工内容 (1)五、工程条件 (1)第二章编制依据 (2)第三章施工部署 (2)一、施工人员组织 (2)二、主要施工机具计划 (3)三、施工进度计划 (4)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 (4)一、施工现场准备 (4)二、钢筋笼施工 (5)四、夯扩灌注制桩 (8)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10)一、工程质量目标:合格 (10)二、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10)三、质量标准 (11)四、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13)五、施工质量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4)六、雨季施工措施: (17)第六章安全保证措施 (17)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17)二、安全技术措施 (18)第七章文明施工 (19)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场地概况拟建场地位于************。
施工场地部分为回填土有一定的高差。
场地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二、工程地质条件本次桩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由**************************************完成,并提交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其间分布地层由上至下为:1、第①层为素填土,层厚0.50-7.50m之间,平均层厚2.79m;2、第②层为含砾黏土,厚度在6.50-23.00m之间,平均层厚16.64m;三、设计指标1、本工程基础设计是根据湖********************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报告进行设计,采用沉管夯扩灌注桩基础(桩径350),设计桩长按实且进入含砾黏土层不小于6米,钢筋笼长度伸至桩底。
桩与桩间距为950mm,扩底直径为600mm,以含砾黏土为持力层,其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1300Kpa.1#厂房布桩575根,2#厂房布桩735根,3#仓库布桩478根。
2、材料采用: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保护层厚度为50mm.3、基础做法应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施工,基础施工完,必须进行载荷试验并达到设计承载力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时,检测数量为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总桩数的1%。
且不应小于3根,检验桩身完整性时,检测数量不应小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
四、施工内容该工程施工内容为锤击沉管夯扩灌注桩的成孔、夯扩、砼灌注振捣,桩基施工顺序为:根据建设单位8月15日2#厂房达到安装生产设备的原则,1#、2#桩机先施工2#厂房,待2#厂房桩基础施工完成,1#桩基进入3#仓库进行施工,2#桩基进入1#厂房进行桩基施工,1#厂房与3#仓库桩基础施工同时进行。
五、工程条件1、场地情况:施工区域地表较平整,基本能满足施工生产场地。
2、道路设施:施工道路已修筑好,运输条件良好。
3、水电设施:水源、电源已接至施工场地.4、人员设备进场情况及完成时间: 该桩基施工队自2019年5月1日开始组织人员设备进场并做好准备工作,于2019年5月14日开工,计划2019年7月30日完成全部夯扩桩基施工任务。
第二章编制依据该方案编制主要参照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及有关的工程资料如下: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装技术规范》(JGJ46—2005);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应用手册》(JGJ94—2008);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6、设计签发的蓝图。
7、**************************8*****提交的《********勘察详细报告》第三章施工部署一、施工人员组织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采取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定岗定位,协同作业,管理层与施工层互助的原则,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工期、进度、计划的落实。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和职能见下图二、主要施工机具计划主要施工机具设备组织计划一览表)三、施工进度计划应建设方8月15日2#厂房达到设备安装条件的要求,先集中两台桩基进行2#厂房桩基施工,预计6月中旬完成2#栋厂房所有桩基础施工,2#桩基施工完成后,1#桩机转3#栋厂房进行桩基础施工,2#桩机转入1#厂房进行施工,预计7月底完成所有沉管夯扩灌注桩基础施工。
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一、施工现场准备1、测量放线定位本次工程采用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是综合性的,施工中的每道工序,既是上道工序的继续,又是下道工序的基础,其中测量放线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作业过程。
1)开工前,办理测量资料校验,坐标及高程由甲方提供书面资料一式三份交乙方。
2)控制点设立后,要及时与甲方有关技术人员办理测量点位及资料的复验手续。
3)为减少测量的累积误差,应尽量使用控制点进行测量放线作业。
4)掌握并明确施工所选用的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按施工图要求布放轴线,并引出场外妥善保护。
以便经常校验,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由乙方再根据施工蓝图将轴线、列线引出场外布放,对于沉管(夯扩)桩桩位,由测量员根据施工蓝图布放桩位,埋设桩尖后,在桩尖上用红油漆标注桩位,经检查合格后,报验监理。
根据控制点测放桩位,并在施工前进行校测,以避免人为或机械作业中的挪动而造成的误差。
2、打桩期间,禁止停电、停水,否则会由于停电、停水而造成桩身质量事故和工期的延误。
3、施工大临、施工道路和施工排水沟详见平面布置图。
4、为确保施工工期,建议试验桩施工完毕后连续进行工程桩施工。
二、钢筋笼施工1、钢筋选择钢筋规格、品种、机械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按施工图备置钢筋。
2、钢筋的复试验收要求①、作为施工单位,在选择钢筋时,应按设计要求,对进入工地的钢筋验收其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②、对进入工地的钢筋,按规格、型号进行复试验收,验收标准是钢筋试验报告数据应满足设计说明书和规范要求。
③、对进场钢筋进行可行性抽样检查时,一般是以60t为一批,在每一批同一截面尺寸和同一炉号钢筋中,随机抽样五根,在二根钢筋上各截取一套(4根,每根长300mm)试样,在每套试样中任取2根,其中一根作拉伸性能试验,另根作弯曲试验。
试验结果如有一个性能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应再取双倍数量试样重复上述试验,若复试结果仍有一定指标达不到上述要求,同该批钢筋应视为不合格材料并不予验收使用。
3、钢筋加工在制作钢筋笼之前应对钢筋进行表面处理、调直、切断和弯曲成型等工序加工。
(1)钢筋的表面处理要点是清除钢筋表面的锈和污垢。
(2)钢筋的调直对于曲折、弯曲或成盘钢筋在使用前都应加以调直。
调直加工采用卷扬机拉或调直机调直。
(3)钢筋弯曲成型一般应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其加工形状及尺寸,应按设计图纸进行。
(4)钢筋的焊接○1焊接I级钢筋时搭接长度为4d(双面焊)或8d(单面焊)。
○2焊接II级钢筋时搭接长度为5d(双面焊)或10d(单面焊)。
○3焊缝宽度不应小于0.7 d,厚度不小于0.3d。
○4同一截面内主筋接头配置数量要求,不得超过50%。
○5相邻两根主筋接头截面的距离应大于35倍主筋直径,并不小于500mm。
4、钢筋笼制作(1)笼体配筋应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笼制作长度按设计要求制作。
(3)主筋与箍筋的连接。
(4)环行加固箍筋与主筋应采用点焊连接。
(5)螺旋箍筋与主筋直接点焊固定。
5、钢筋笼的堆放(1)堆放场地必须平整坚固,以确保钢筋笼在平卧堆放过程中不会弯曲变形。
(2)堆放场地必须保持干净,以防止钢筋笼在堆放时粘带泥土或其它污垢。
(3)钢筋笼应平卧堆放,堆放层数不宜过多,一般为2~3层。
6、钢筋笼安装(1)安装前,必须对钢筋笼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
(2)钢筋笼起吊吊点宜设在加强箍筋部位,对称两点起吊,保持垂直状态放入桩管。
三、混凝土施工灌注桩混凝土采用现场集中搅拌。
1、材料选择1)水泥材质要求①、强度标号为32.5。
②、初凝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12h。
③、水泥品质实验报告必须合格。
2)砂的材质要求①、砂的颗粒级配应属中砂或中粗砂范围。
②、砂中的含泥量指标应低于5%③、砂的其它品质检验报告必须合格。
3).石子的材质要求①、石子的颗粒继级配应为5~40m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40mm。
②、石子中含泥量指标应低于2%。
③、严禁使用强风化石子。
④、石子的抗压强度等品质试验报告必须合格。
4)其它配料材质要求掺用的外加剂和搅拌用水应符合有关标准。
5).材质检验工作重点①、按上述要求认真检查材料的外观质量;②、及时验收材料的合格证和材质试验报告;③、及时做好材料的采样送(复)检工作;④、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
2、混凝土试验1)明确有关设计要求①、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②、石子的颗粒级配为5~40mm。
③、灌注桩混凝土塌落度为70~100mm。
④、水泥强度标号不低于32.5。
2)按规定采样送试验室试配。
注意填写送样单试验要求,将每立方米混凝土配合比换算为实际施工时搅拌机每盘拌制量的配合比。
3、混凝土拌制机械拌制时的装料顺序是:先加石子→后加水泥→最后加砂和水装配料时,应严格参照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材料的配合比允许偏差为:a.水泥:±2%, b.砂、石:±3%, C.水、外加剂、溶剂:±2%。
4、混凝土的运输搅拌混凝土,可以采用机动翻斗车运输,一车装一盘混凝土,便于控制灌注量。
运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防止因振动沉淀导致混凝土离析;b、防止久装不灌导致混凝土结块;c、防止装料不满(一盘)导致灌注量不够。
四、夯扩灌注制桩1.工艺流程2、操作细则(1)放样定出桩位,在地表桩位上预先埋设预制混凝土桩尖或安放干拌混凝土,工程施工前进行试成桩、详细记录混凝土的分次灌入量、外管上拔高度、内管夯击次数、双管同步沉入深度,并检查外管的封底情况,有无进水、涌泥等,经核实后作为施工控制的依据。
(2)桩机就位,在外管内放入内夯管,对准桩位锤击沉管时,先应低锤轻击,桩管入土2m左右时,应停锤二次校正垂直度,且桩锤、桩帽、桩管应在同一中心线上。
(3)锤击外管夯管沉入到设计深度。
(4)内夯管从外管内抽出,拿去外管上端的加筋箍。
(5)灌入夯扩部分的H高的C25混凝土。
(第一次灌灰高度为1500mm后夯扩,第二次灌灰高度为600mm后夯扩)(6)外管每次上拔高度0.2m。
(7)放下内夯管先把外管内的混凝土夯出管外。
(8)在锤击作用下,使外管夯管同步沉入规定设计高度,同时最后十击灌入度要求不得大于3㎝。
(9)内夯管拔于外管上空。
(10)灌满桩身部分混凝土,在有配筋时先灌注砼至笼底标高,放入钢筋笼,再在桩身内灌注满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