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报告:关于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报告

工作报告:关于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报告

工作报告:关于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报告
2011年,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规划投资595亿元彻底消除污染源。

随后,省政府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确定了治污“主战场”。

在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胜利收官,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之年,对实施的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进行跟踪研究并提出意见建议。

一、技术攻关
依托省内大型企业、优势高校院所,在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冷水江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等湘江流域污染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大中型有色采选、冶化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了重金属废水处理、冶化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治理修复等重大关键技术。

一系列工程示范项目的实施,突破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废渣处置的关键技术,为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

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药剂与回用新工艺,废水回用率从原有的50%提高到90%以上,攻克了污酸治理世界性难题,在湖南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等湘江流域重金属防治重点区域,乃至全国一大批铅锌铜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新建或改造废水治理工程150多项,涉及11个重点省份,年减排与回用重金属废水过亿立方米,直接减排铅、镉、汞、砷、锌等重金属数百吨。

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在郴州金贵银业、锡矿山闪星锑业等10多家铜、铅、锑有色冶炼企业推广应用,“控砷—脱砷—固砷—无砷”新工艺与新装备,攻克了砷分散污染与安全处置难题,固废中有价金属得以清洁回收,锑回收率较国际先进工艺提高25%以上,近三年累计清洁利用含砷固废约16万吨。

重金属废渣堆场微生物治理与修复技术,在五矿(湖南)铁合金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等重金属污染场地等实施一批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了湘江流域采选冶企业以及涉重化工企业周围水土环境污染,保障民生安全。

锑冶砷碱渣技术攻关,锡矿山闪星锑业等企业与南昌航空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省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攻关,突破砷锑分离、砷碱分离、砷酸钠干燥等三大关键技术,将砷碱渣全部回收利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000吨砷碱渣回收利用工程”列入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计划在5年内处理掉锡矿山闪星锑业积存的砷碱渣,生产线对周边冶炼厂砷碱渣实施治理,改善锡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重金属冶炼废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由中南大学与株洲冶炼集团共同完成,突破了5大关键技术,即深度处理不同种类重金属冶炼废水的生物制剂产业化、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深度处理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浓度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处理及回用产业化关键技术、建立重金属冶炼废水生物制剂净化回用水水质指标体系的关键技术、复盐法高效脱钙新方法关键技术,建立了1万吨/年生物制剂生产线。

湘江流域镉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由中南大学闵小波完成,研究锌焙砂及中浸渣镉难以浸出原因,突破中浸渣还原强化镉高效浸出关键技术,还原强化浸出液高效沉铁及磁化分离关键技术,选择性萃取铜、钴的高效协同萃取关键技术,实现
镉、锌、铜等元素的有效分离和回收,建立5000吨/年含镉料渣的清洁利用示范工程和20亩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后污染土壤中铅、镉和砷的有效态浓度分别降低69.8%、70.6%和91.9%。

稻田土壤镉钝化及耕作技术研究,由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纪雄辉、刘昭兵完成,研究施用石灰、赤泥、钙镁磷肥和海泡石等材料的稻米,镉含量降低30-40%;低吸收品种、淹水灌溉、叶面阻控剂等,可降低稻米镉含量20-30%、40-50%、15-25%;采用高效钝化剂+低吸收品种+叶面调理剂+淹水调控的4项技术组合,降镉效果最好,稻米镉的降幅可达70%以上,选择长沙、岳阳等轻度污染稻田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稻米镉含量下降和达标率均比对照效果显著。

重点防控重金属汞铬铅镉砷便携/车载/在线监测仪器开发与应用示范,由力合科技等单位的文立群、崔厚欣、石平、滕恩江等人完成。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防控重金属汞、铬、铅、镉、砷便携/车载/在线监测仪器,包括水环境重金属应急与预警智能化监测关键仪器、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大气/烟气汞在线检测关键设备、全反射XRF土壤微量重金属车载式监测仪器,填补国产仪器空白,实现对水、气、固相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质的现场自动监测及重大装备的产业化。

获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集聚国际、国内优势创新资源,推动工程化成果辐射扩散,突破关键技术5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4项,其中授权111项。

编制了《砷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湖南省有色重点行业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风险防范设施规范化建设要求》、《湘江流域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等35项政策、规范和标准,为湘江乃至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依据及决策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