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农业益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农业益虫”一课是河北少儿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常见的动物”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以节肢动物中的社群动物“蜜蜂”为代表动物,按照动物体从总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依次观察蜜蜂的身体分部,头、胸、腹、触角及足分节的形态学特征。
从而总结出节肢动物的概念。
特别突出了要结合小辞典中的有关内容来观察探究蜜蜂适于采集花蜜的口器、第三对足上的花粉刷、花粉筐等结构的特点。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蜜蜂的身体结构与其采集花粉花蜜相适应的特点。
让学生摸死后不久的蜜蜂的身体,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蜜蜂的外骨骼的存在;在“实际用”栏目中,主要列举了几种农业益虫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开发利用价值。
基于学生对节肢动物的概念不好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辅助教学。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蜜蜂的感性经验接触过很多,亲自科学地观察蜜蜂的形态特点的机会却很少。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生动、直观、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再配合相关的视频资料,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教学中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为出发点。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给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设计理念
(1)提倡动手实践,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突出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触摸、思考、比较、归纳”等,让学生在经历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渐建构新的知识。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生物科学素养。
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拓展知识面,促进教材资源的整合。
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地获取知识。
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说明蜜蜂的身体结构与其采集花粉和花蜜相适应的特点;
3.认识常见的农业益虫;阐述农业益虫的开发利用价值
技能目标:1.通过学生的动手观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进行昆虫观察的方法,尝试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
征,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精神。
情感目标:1.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建立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结合工蜂辛劳采集花粉花蜜的过程,教育学生学习蜜蜂勤劳的
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工蜂的身体结构与其采集花粉花蜜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法:按照新课标要求,根据重难点的确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采取创设情境,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比较、分析交流等方法进行教
学。
课前准备
蜜蜂(刚死不久的蜜蜂)或蜜蜂标本、放大镜、自制蜜蜂卡通图片鼓励卡、关于蜜蜂的一些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主要有蜜蜂采蜜动画、蜜蜂群体生活动画、蜜蜂三型图片、节肢动物图片、农业益虫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