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红石峡景区发展规划
作为支撑地方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目前在榆林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入起步阶段,旅游业作为一个城市的城市名片对第三产业的拉动是被经济界公认的发展模式。
我市的南、西、东周边省市旅游业以呈产业化发展,旅游市场热火朝天。
山西省已由能源重化工为主导产业转化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我市则形成了“中心城市”旅游产业滞后的尴尬局面。
我们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以及建设文化大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于是“待嫁”。
红石峡景区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组合良好。
自然资源方面:“碧水+金沙”,壮美的大漠风光和广阔的水体(红石峡水库)的结合形成了无以伦比的魅力。
人文资源方面,“历史文化+农耕文化”,过渡性的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二是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红石峡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水体面积,使红石峡景区不仅面积广阔,而且植被覆盖较好。
三是开发前景广阔。
沙漠旅游对潜在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目前榆林市乃至陕西沙漠生态旅游类产品空白。
摩崖石刻规模较大/较集中,具有明显的特色。
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元素多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书法红色宗教);自然环境较之榆林周边优美;纳凉烧烤游泳休闲;潜在的客源市场;周边的沙地
/沙地植物;边塞文化;安全设施尚好;石窟文化。
而且政府较为重视;对周边游客存在潜在的吸引力;客源比较广泛;周边地区经济状况较好;居民有强烈的出游意愿;
存在的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标识较少;保护措施不够;景区规模较小/旅游容量小;内部的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不够完善;林向;宣传力度不足所以知名度小。
威胁:政府的执行力远远不够;宗教文化与周边景区存在着竞争;外部交通不好。
红石峡景区的规划:下面重点从几个侧面分析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旅游资源整合,目的是通过整合将红石峡和生态公园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树立一个榆林新的旅游品牌,为我市的旅游资源整合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一两处景点整合的目的从旅游上讲可以形成我市较为完善的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度假区,提升我市的旅游档次。
从文化建设上讲结合生态公园内新摩崖石刻的建设必将全面提升红石峡在西部书法文化和石刻文化的地位。
从可持续发展讲我们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享用者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
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极其丰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从生态建设上讲通过整合结合三条水坝的建设,全面改善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景观质量,彻底克服夏季旅游旺季红石峡和生态公园无水景的现象。
同时也解决旅游区水土流失问题。
从景区建设上讲可以克服双方建设上的重复投资和功能区的重复设置。
同时也可以弥补红石峡功能的单一性和生态公园缺乏历史性。
充分体现旅游区的基本特性即“吃、住、行、游、购、娱”。
二、近年来我市在文化大市建设上取得了极大成就。
合并后的红石峡景区在生态公园北区新建现代摩崖石刻将全面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新石刻的建设是对旧石刻书法文化的传承。
整合后建成的新景区将形成游客观旧摩崖石刻、体验陕北民俗文化、最后观赏现代摩崖石刻等一系列规模较大,文化内涵深刻,地域旅游特色浓烈的旅游文化体验区。
这对全面提升红石峡在西部的石刻书法地位将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必将永载史册,从而把文化大市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榆林目前并不缺少旅游景点而是缺少旅游景区,缺少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白云山展示的是道教文化,红缄淖呈现的是大漠文化,整合后的红石峡景区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厚重的石刻书法文化和浓烈的陕北民俗文化。
整合后的红石峡景区将形成较大的榆林旅游强势品牌,从而以“神峡”的姿态展现国人面前,必将形成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四红石峡作为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虽在周边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发展速度和其所拥有的资源不成比例。
现在的红石峡是景点并非是景区更不是国家级的a 级景区。
其主要原因是发展旅游和文物保护定位不清晰。
一套人马,两份工作,名是文管所可通过被动的旅游行为在盈利,又不按旅游的市场规律运作,每年的收入主要用于支付职工的工资,根本无力进行文物保护.红石峡的文化价值所产生的旅游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挥。
在建设上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和生态公园
整合后将形成较为完善的“aaaa”级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公园目前是国家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时生态公园可作为红石峡的旅游服务功能区。
红石峡重点作好文物保护而生态公园重点作好旅游服务和后续的北摩崖石刻建设,双方取长补短可彻底克服建设上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将旅游文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五生态公园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2006 年3 月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 级旅游区。
园内所展示的陕北民俗文化和为榆林人民提供的休闲娱乐服务深受市民好评,完全附合国家发改委所提出的城市近郊公园所具备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生态公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和红石峡的品牌重复问题,新摩崖石刻建成后和旧石刻的连接问题,水景的建设问题,土地问题,后续投入不足的问题(土地是租用投入信心不足)所以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和红石峡的整合才能得以较好解决。
总之,从宏观上讲双方的整合对榆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微观上将对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市的旅游资源整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解决之道由于红石峡的公有性和生态公园的私有性,在整合的过程中可参照其它省市在公私合并上的办法。
整合工作可分为近期和远期展开,近期主要是成立整合领导小组,由旅游和文化部门负责研究方案,远期是结合红石峡的新石刻建设和生态公园的北石刻和三条水坝的建设,双方工期可同时完成。
一年后可形成长 2.8 公里的全国最长书法石刻和陕北书法园林。
在整合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
原则: 1. 双赢原则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2. 保护和开发并进原则整合后的文保单位继续承担保护职能,这和全国大景区的运作模式是一致的,其余人员和生态公园成立红石峡旅游开发总公司,双方股份制经营。
在年赢利中拿出一定比例进行文物保护。
3. 市场化运作原则 4. 政府也可将生态公园回收交由红石峡经营整合后的红石峡旅游开发总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行。
本着只要政策不要钱的原则,积极吸引资金,尽快解决现在俩家的道路连接、陕北民俗文化村和百石林的文化建设、新摩崖石刻的建设、立争在红石峡二期工程完工前新摩崖石刻建成。
将整合后的红石峡打造成全国首屈一指的书法石刻宝库和陕北民俗文化园林。
以“神峡”的姿态成为西部的旅游文化圣地,全面推进榆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