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体育学(代码: 0403 )二级学科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代码: 040303 )二级学科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代码: 040304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位点的学科带头人刘学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曾应意大利奥委会和体育部的联合邀请,并受原国家教委委派,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4年的讲学活动,任意大利国家武术队总教练,培养了10余名世界冠军,60余名教练员,荣获意大利奥委会和各级政府奖励10余项。
熟悉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规律,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各级各类课题研究1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20多年来,为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均较合理,且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学术研究队伍。
目前本学位点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50人。
其中教授13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6人,在教师队伍当中还拥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常委及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广东省高中教师职务培训体育学科组专家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11人,国家级教练员6人;广州市优秀教师6人。
近年来,本学位点导师团队针对我国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较为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的学科梯队成员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00项,其中省部级9项、市厅局级45项;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出版专著、编著、教材等15部;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科研、教学成果奖26项。
运动训练获得世界冠军10项、全国冠军20项,省市冠军38项。
三、培养目标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具有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愿意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
2.掌握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在各级各类体育机构中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四、培养方式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
3.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校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4.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
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导师组应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实践,组织研究生定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并尽力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5.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6.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完成。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7.学院成立指导委员会,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方案修订、导师配备、专业课落实、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评审等主要环节进行指导。
五、专业内容介绍六、课程设置与要求研究生须修读31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指定选修课、任选课不少于8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见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七、课程教学大纲见“广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八、实践学习规划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组织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工作;深入运动队进行实习;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等。
研究生要填写《广州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登记表(硕士)》。
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含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研讨会等)5次以上,完成5篇心得体会(1500字以上),并填写《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
九、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选择本专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问题作为论文选题,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但应分清职责,明确区分研究生独立完成的范畴。
论文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
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应在本专业领域内在观点和方法上提出自己独立见解。
论文内容应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部分内容修改后达到公开发表水平,形式上应符合规范要求,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5~3万字左右。
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参照《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按照教育部和《广州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要求,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经学位审核后,颁发教育学硕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凡参加答辩,但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学位、同意予以毕业者,通过审核,发给硕士生毕业证书。
凡未通过答辩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以在3个月以后、1年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含论文评阅)一次,通过答辩和学位审核者授予学位。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1.《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2.《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主办3.《体育与科学》,江苏体育科研所主办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主办5.《体育学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主办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主办7.《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主办8.《体育文化导刊》,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主办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主办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主办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主办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主办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主办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主办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主办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体育学院主办17.《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杨贵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张力为,任未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9.《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邓树勋,王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0.《体育教学论》,毛振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1.《体育原理》,杨文轩,陈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2.《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黄汉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张力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4.《中国武术教程》,邱丕相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25.《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全国体育学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26.《篮球运动高级教程》,全国体育学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27.《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葛春林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28.《球类运动——乒乓球手球垒球羽毛球》,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9.《竞技体操高级教程》,全国体育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0.《体育社会学》(第二版),卢元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1.《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2.《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丛湖平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33.《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邱丕相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4.《中国传统养生》,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5.《社会体育导论》,卢元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二级学科负责人确认(签字): 2014年3月一级学科负责人确认(签字): 2014年3月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该培养方案。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2014年3月(单位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