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2004——2013年)2004年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
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
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确切与否尚有争论。
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朝廷。
所谓的删诗,是指汉人认为,诗经编订成书,经过孔子的删订。
事实上,孔子只对《诗经》做过正乐工作,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2·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杨雄在《法言·吾子》中对不同类型的赋体做出的评价。
这里的诗人之赋,指的是屈原的骚赋,杨雄认为,屈原的赋符合诗经精神所以称之为诗人之赋。
辞人之赋指唐勒,景差,宋玉,枚乘之赋,其实就是指汉大赋。
诗人之赋丽以则,是指屈原的骚赋不失讽喻精神,虽丽而有法度。
辞人之赋丽以淫指大赋在辞章上太过分注意修饰,而失去了讽谏意义。
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上独标一帜,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诗人。
左思的《咏史》诗被钟嵘认为是“五言之警策”。
他借咏史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
情调高昂,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
这种诗歌精神即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其诗歌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气势壮大,慷慨悲凉。
他们反对纤小绮靡的上官体,提倡刚健骨气,为初唐诗坛吹进一阵清新空气。
四杰扩大了诗歌题材,推动了律诗歌发展,但诗作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5·古今作者,唯昌黎最高。
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这是明代吴讷在《文章变体序说》中对韩愈墓志铭文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对墓志铭文的发展与革新。
韩愈在碑志写法上不拘格套,别出手眼,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将传主性格、心态巧妙展现出来,成为生动的人物传记。
一举打破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
与先叙墓主姓名籍贯谱系的碑志惯例不同,韩愈着意于变化。
破空而来,一人一样。
碑志不惟叙墓主事迹,时亦借以发议论,愈讽刺表现强烈的爱憎之情。
6·婉约词:词的一个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本为合乐而歌,内容上多写儿女之情,离愁别绪。
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故称婉约词。
代表词人是柳永,李清照。
7·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够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
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成为江湖诗派。
此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文学宗主,只有大致相同的创作趋向。
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卑,艺术上相对粗糙。
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亦称戏文。
是宋元时期采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是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
南戏最早起始并流行于浙江温州。
故亦称永嘉戏曲或者温州杂剧。
代表作有《张协状元》《小孙屠》《琵琶记》等。
南戏的繁荣发展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9·临川派: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
因开创者汤显祖是临川人,故将追随、效仿汤显祖的一批作家称为临川派。
该派创作倾向上有明显的反传统倾向。
提倡抒写性灵,表现至情。
反对拟古和拘于格律。
词曲富于文采。
重要成员还有吴炳,孟称舜,洪昇等。
10·小说界革命:这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改良运动。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为文学之上乘”。
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
小说界革命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
2005年1·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春秋笔法是指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叙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爱憎。
如:杀有罪曰“诛”,杀无罪曰“杀”,下杀上曰“弑”。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学所继承。
2·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诗人门的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因此多书写个人私愤的诗歌。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
诗风变得词旨渊咏,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
3·杜诗的沉郁顿挫:指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由于受到儒家中和节制的影响,在表达感情时,总能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它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在低回中缓缓起伏。
4·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由楚国诗人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的一种新体诗。
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一次大的解放,他们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为自由。
多用“兮”字以助语势,用楚地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叙写楚国风土物产,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5·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的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方苞是创始人,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刘大櫆是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人物。
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化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词章”合一的理论,并在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桐城派。
2006年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是其对晋代诗人陶渊明诗风的评价。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之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反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诗风。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淳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直率之情志,具有真情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
是元好问心仪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2·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形成和发展于齐梁陈三代,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严格要求四声八病之说。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永明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语言过于艰涩,使创作清新通畅起到了一定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
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
是杜甫对写时事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擅长于新乐府,长篇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
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
并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白居易的代表作为《长恨歌》《琵琶行》,元真的代表作为《乐府古题》。
4·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竑、钱起、司空曙、苗发、崔侗、耿津、夏侯审。
其中以钱起,卢纶成就最高。
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静空灵,省静纤巧为主要特色。
相对于盛唐,由壮阔变得清秀,由重气势变得重韵味。
艺术更为精工。
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
,风格特征是“省静清约”。
5·变文: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
体裁是有说有唱。
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以在敦煌发现的佛教文学里保存较多。
变文之变,是指变更了佛经本文而成俗讲的意思。
当变文成专称时,便不限定是敷衍佛经故事了。
变文的得名大致和儒家所谓的变相有关系,变文就是变相的说明文字。
6·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做《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大多数是江西人,受到黄庭坚直接或者间接的指点。
诗歌体裁和风格与黄诗比较相近。
该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
到宋末,方回因成员多学习杜甫,就把杜甫尊为江西诗派之祖。
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尊为诗派之宗,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7·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
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同一个宫调形式而言的。
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期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故事。
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连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
多则十多首。
8·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创造的诗体被称为铁崖体。
最能体现体牙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这些诗题材内容并不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
它融合了汉魏乐府以及李杜、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朝中期的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9·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文体有固定格式,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剧创作都产生过深刻影响,总体上说,僵化的说教和严格的形式限制,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0·同光体:中国近代学古诗派之一。
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
光绪九年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
同光体的特点是主要学宋,也学唐,主要学习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
同光体诗,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
三派都学宋,而宗尚也有不同。
同光体诗人的诗,早期还有些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
清亡以后,大都表现复辟思想。
同光体所以能在清末泛滥起来,原因是清代神韵、性灵、格调等诗派,到道光以后,已经极敝,所以同光体易于转移人们的耳目;而这一派诗人的自我标榜与广泛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中关键人物是陈衍。
民国初年,同光体诗风又侵入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掀起了一场赞成者与反对者的斗争。
诗派在1937年宣告终结。
2007年《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清初一部重要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西周生,全书共100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