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六义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

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

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

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

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

(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

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

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

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

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

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

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左思风力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

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

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

骈文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

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宫体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称“徐庾体”。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共同编选的。

该书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论赞。

全书分为38类,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又有吕延济等五人的“五臣注”,后有人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成为“六臣注”。

初唐四杰也称“王杨卢骆”,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杨工五律,卢、骆长七言歌行,他们的创作力主刚健、骨气,开始摆脱齐梁风气的影响,扩大了诗歌题材,从而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初步定型。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

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

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与“山水田园诗派”并存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

题材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悲壮、奇丽豪放。

该派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

韩孟诗派以中唐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

该派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尚古拙,好奇险,风格奇崛险怪。

该派重要诗人还有贾岛、卢仝、姚合等人。

新乐府运动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

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

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

古文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

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

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传奇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

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

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花间词派五代时西蜀的一个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收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

其中大多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推晚唐温庭筠为鼻祖,偏重于写闺情离愁,语言秾艳,词风大体一致,世称花间词派。

苏门四学士指受知于苏轼的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加上陈师道、李廌,称为“苏门六君子”。

黄庭坚诗成就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

秦观词为婉约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宋初,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浮艳文风统治文坛,柳开等人提出改革文风的主张,推崇唐代韩、柳古文,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提倡平实的文风,将古文运动推向更大的发展,革新主张还包括诗歌方面,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

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推行革新的左右手,参加者还有王安石、“三苏”、曾巩等。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后完成者。

江西诗派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名。

该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

南宋四大家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

他们的诗作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多有创新,使南宋诗得以“中兴”,故又称“中兴四大诗人”。

其爱国诗、田园诗等作品都有较高的成就。

杨万里创“诚斋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永嘉四灵诗派南宋后期诗派。

该派反对江西诗派,宗法晚唐贾岛、姚合,刻意锤炼字句,风格清秀淡雅,内容较为贫弱。

代表人物是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人字中都有“灵”字,故名。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散文家。

他们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为我国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

话本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话本一般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大宋宣和遗事》等。

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市民文学的兴起、白话小说的成型。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此外,还叫“鹘伶声嗽”、“传奇”、“南词”等。

南宋中叶流行开来。

宋亡后,元杂剧压倒南戏。

到了元末,随着杂剧的衰落,南戏重新繁荣,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霸剧坛的专指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元曲通常所谓“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戏剧,散曲是诗歌。

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科、白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其特点是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体制多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等。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配合流行曲调进行清唱的抒情诗体。

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

散曲与杂剧不同,它没有宾白、科介,只是曲,可以歌唱,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

代表作家有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张养浩、睢景臣等。

拟话本明代出现的文人模仿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加工创作的专供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

“三言”、“二拍”、“一型”是最著名的拟话本集,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

“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一型”,即陆人龙的《型世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