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五、内容赏析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推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
佚之狐:心情沉重,胸有成竹郑伯:自责,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烛之武:应该是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慨叹,基调充满伤感情绪,从不被重用是有满腹牢骚的。
晋文公:(最后一段)冷静明智、无奈3、学生诵读课文,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
三、课文赏读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秦晋围郑(我们已了解了复杂的内幕,请一个同学翻译。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占尽天时、地利,郑国“危矣”,然分军驻守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唯一可图之处在于人和也。
言短意长,可见《左传》之特色。
齐读品味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面对国难,郑国君臣有没有占到“人和”的一面呢?)齐读:(注意人物的心境)“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请学生翻译: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明确: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其言,但遭到了烛之武的推辞。
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
其一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其二“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
退一步讲,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
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但这种答应跟荆轲答应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是一样的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去游说,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
再则,烛之武有天大的不满他也改变不了自己是郑国人的事实,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
这种情感深刻而圣洁。
微言大意,可见《左传》之意韵。
(齐读品味)(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
读zhì)(二)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因,介词)(四)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