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与社区为本社会工作实践(1)
社会工作与社区为本社会工作实践(1)
(有关政府部门根据2006年10月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建立宏 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强调助人,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社会和谐的工程师 社会矛盾的减震器
(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创刊号)
总结(社会工作做什么)
• 照顾(caring)——慈善传统 服务本为社会工作(系统功能取向) 第一种是以强调透过专业科技去关怀个人(个体)并且 寻求社会改革但把社会工作定位于社会控制的一部分,即 是以辅导个人为主改革为辅的社会工作(Individualismreformism)(朱志强,2000)。 • 治疗(curing)——心理学传统 临床治疗(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心理取向) 或专家为本的社会工作 第二种是以强调透过具自省性及治疗性的专业关系解决个 人困扰从而达致个人成长的(reflexive-therapeutic)(朱 志强,2000)。
• 生态致贫
苹果供应链
结论
• 从上述生产、消费及生态致贫的案例中,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持续的 发展模式是中国农村贫困的社会政治根源,这一发展模式既包括不可持续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模式。全球资本主义(全 球化)与国家权力(政策)合力在中国乡村持续开发(过度生产、消费和资 源开发),导致地方经济总量(GDP)跨越式增长的同时,在地社区民众生 计危机、文化丧落、社会关系疏离、生态环境恶化(张和清,2008)。 • 半个世纪以来,以资本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潘毅,2011)已经成为主 流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凭借工业化、土地商业化、都市化、消费主导的发展 模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我们的个案研究(张和清等, 2008),这种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经济、社会文化、生 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更造成灾难的恶性循环,导致脆弱的现代 生活(陈映芳,2011)。 • 由此可见,灾难恶性循环导致现代生活的脆弱性,是“唇亡齿寒”的结果。 在卡森看来,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网原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人类 道法自然(或顺其自然),另一方面大自然滋养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当人类发展计划将生命之网撕裂时,就会“唇亡齿寒”——“人祸”加剧了 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更加剧了现代生活的脆弱性。在灾难社会面前,人的无 力感和易受伤害性尤其突出,这就是灾难的恶性循环。
• 如前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使社区衰落并逐渐解体:社区无法满足人 们生计的需求(贫困),无法满足人们社 会互动的需求(原子化),无法满足人们 文化的需求(认同和凝聚力),无法满足 人们生存的需求(环境污染),无法满足 人们民主参与的需求(干群关系对立), 无法满足人们性与性别的需求(歧视和冷 漠)……
•中央精神: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体现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 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 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 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 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 乡土中国(社区自治传统)豪绅(城居地主)/资本家 • 干部统制(意识形态)-“单位制”(单位办社会) • “大包干”与单位解体(单位人-社区人) 国家资本
• 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WTO) • • 原子化社区低保人群 (生计危机 民生问题) 农民工/流动人口 •
新贫困
• 按照中央最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线”计 算,我国目前农村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有超 过1.28亿人口仍处于“赤贫线”和“活命线 ”上,而且还表现为扶贫工作面临巨额扶 贫资金无法到位和开发式扶贫的困局。
强调链接社会资源满足个体需求,达致社会 公平正义。
•中国大陆1: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 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 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王思斌等,《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强调利他主义和专业科学的助人服务。
•中国大陆2: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 与方法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 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 发展其功能,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强调解决问题,恢复社会功能。
案例:社区文化行动
• 参看广州台记录片:G4出动《渔村龙船》 /vod/v37545.shtml
• 长流乡村博物馆
(一)功能主义的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透过 组织区内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去厘定社区需要,合力解 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素质;在参与过程中,让 居民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精神; 加强市民的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居 民的潜能,培养社区领袖才能,以达致更公平、公义、 民主及和谐的社会。(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 践》13页)
通过社工服务,改善个体或服务对象(个 人、家庭、社区、族群等)的社会功能。
•中国香港:“社会工作者致力促进人类幸福 及自我实现;争取与人类及社会行为有关之 科学知识的发挥和使用;发展资源以满足个 人、小组、社区及社会的需要和期望,达致 社会公义的目标”。
(周永新《社会工作新论》4页,商务印书馆,1994香港)
• 运用10年来绿耕团队在云南绿寨、四川龙 坡和广东溪流的农村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案 例,深层反思中国“发展的幻象”(生命 困扰的社会政治根源),以及社会工作专 业实践的困境
第一,发展的幻象
• 不可持续生产致贫
• 不可持续生活(消费)致贫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相 互配合,透过“村村通”广播电视和“返乡青年”的示范 作用,我们三个项目点所在村庄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成为 “消费积极分子”。
社会工作:悄然兴起的社会治疗师
《半月谈》2012、4、6 • 2015年200万
不同理论范式下的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处境下的专业建构
• 重视照顾或治疗的功能,强调服务为本,辅导为 本,专家为本的社会工作,忽视社会变迁和能力 建设。 (侧重于社会管理)
• 应该注重人与环境的双向改变,强调通过社区为 本的整合社会工作,通向自助与互助的能力建设。 (侧重于社会建设)
三是从完整的相助关系而言:通向自助与互助的能力建 设(改变社会)
• 策略是通过“改变人”从而改变社会。社会工作“改变 人”的最终目标是使社区民众通向能力建设的自助与互 助,从而达致社会进步。笔者将自助与互助能力概括为 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一是指主体的觉醒能力,即主体 觉醒到自身的困境并有强烈的改变愿望;二是指主体的 实践能力,尤其是主体的组织与合作能力;三是主体的 改变(成长)能力。三方面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主体意识 觉醒-积极付诸实践-实现自我改变(自助与互助)的循 环往复。
• 从个人困扰的社会政治根源而言:全球化、 都市化、工业化、发展主义、消费主义等 造成群体焦虑症候和个人困扰(被无奈、 无力、不安、恐惧等负能量包围 )
• 很显然,从人的需求(以人为本而言), 人的需求是整体性的,有精神层面的需求, 更有社会层面的需求,而且精神需求背后 是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
我们生活的社区日益衰败
• 改变社会(changing the society)——马克思主义公平正 义传统 进步/变迁/转型社会工作(变革取向) 第三种是以强调社会变革集体动员(合作组织) 去解 决个人或社会问题的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取向(Socialistcollectivist)的社会工作。
• 作为守成者的功能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 单方面助人服务或心理辅导模式 • 作为意识提升者的变迁取向的社会工作: 能力建设模式
• 二是对社区民众而言,自助的另外一层含义是社 工必须致力于激活社区民众自力更生的能力和互 助精神。毕仁(Butrym,Z.T,1976)在她《社会工 作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主 要源自三个假设:第一是对人的尊重;第二是相 信人有独特的个性;第三是坚守人有自我改变、 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依据毕仁的思想,周永 新(1994:10)将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归纳为: 尊重他人、人是独特的个体、人有改进的能力。 因此,从人本的意义而言,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 就是相信人的独特潜能,激活人的自助/互助能力。 从自助与互助的理念出发,通过社工与社区民众 同行者的角色定位,激活个人、群体和社区自我 改变、互助、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社区不可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
• 参见文章《全球背景……》
反思社区工作
• 参见文章《全球背景……》
第三讲 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中山大学 张和清
四个部分
• 社会工作的多样化定义
• 我对社会工作的思考 • 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 社区工作的策略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多样化定义
• 全美社会工作协会(NASW)1982:社会工 作专业在于提供人性且有效的社会服务给 个人、家庭团体、社区与社会,借此,社 会功能得以增强,生活品质得以改善……
下面我重点谈社会建设脉络下的社会工作:
• 通向能力建设自助与互助 • 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二、我对社会工作的思考
(一)单方面助人(救助),或服务为本,或心 理辅导模式的局限性
• 忽视自助与互助。综上所述,尽管学术界的定义注重社工助人的科学 性,而官方的解释更加强调社工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方面的作用, 但就社工的助人性质而言,双方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当前社工发 展的现实语境中,中国学术界和官方既从学理层面(研究)不断澄清 社工的“助人”性质,更致力于从实践的层面(实务)对有需要的个 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提供服务,实施帮助。从救助的理念出发,社 工扮演救济者或扶助者的角色,直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助人), 维护社会稳定。相比之下,学术界和官方无论是对“自助”的学理阐 释,还是从实践层面使工作者和社区民众在互动中实现自立自强都还 不尽如人意。正如香港资深社工区结莲所说:“虽然概念上我知道 ‘助人’和‘人自助’之间存在着一种延伸的关系:即由‘助人’开 始以达致对方‘自助’。但在实践当中,我们往往只聚焦于助人,而 忘却令对方自助的方面”(区结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