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⒈温度t :表示物体的 。
【是一个状态量。
】2.测量温度的工具是 。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 性质。
3.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 的温度规定为0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 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1℃).4.实验室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5.用实验室温度计测液体温度:(1) 、(2) 、(3) ① 温度计玻璃泡与待测液体体充分接触②玻璃泡 接触容器的底和侧壁、(4) ①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 ③读数时 把温度计取出来读、(5)6.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7.熔化和凝固物质从 态变成态叫熔化,熔化要 热物质从 态变成8.化时温度 的固体是非晶体。
如9.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 ,叫熔点(2)凝固点: ,叫凝固点(3)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10.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右图)11.汽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和 ,这两种方式都要 热。
12. 蒸发现象(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 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 汽化现象(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 ,液体 , 。
t/min晶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非晶体熔化曲线 放热13.蒸发有作用。
14. 沸腾现象(1)定义:沸腾是在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②。
(3)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体表面上方的气压越,沸点越;气压越,沸点越。
(海拔越,气压越)15.液化:物质从态变成态的过程。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1);(2)。
16. 升华和凝华现象(1)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升华,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凝华(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17. 升华热,凝华热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一、长度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 m 1m= km 1m= dm 1dm= m 1dm= cm 1cm= dm 1cm= mm 1mm= cm 1mm= μm 1μm= mm 1m= μm 1m= nm 1μm= nm 1nm= μm 1nm= 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 、课桌高0.7 、篮球直径24 、指甲宽度 1 、铅笔芯的直径1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 、手掌宽度1 、墨水瓶高度6 。
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F、“记”: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也可表达为:由、和组成)。
7、误差:1、定义:叫误差。
2、产生原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质量:1、定义: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常用单位:。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 ;一个苹果约 150 ;一头大象约 6 ;一只鸡约2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看”:观察天平的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使指针指在,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用镊子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称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C 。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三、密度:1、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常用单位。
这两个单位比较: 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3= kg/m3 1kg/m3= g/cm3水的密度为,读作,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4、理解密度公式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m与 V成正比;(2)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无关,但与物质的和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5、密度的应用: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⑶求体积⑷判断空心实心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假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相同,比较的大小;⑵ 相同,比较 的长短。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 ⑵Ⅰ. 匀速直线运动:A.匀速直线运动: 不变, 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B.速度:(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 。
(2)物理意义:速度是 的物理量。
(3)计算公式: 变形 , 。
(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运输中单位 两单位中 单位大。
换算:1m/s= km/h 。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合 km/hC.Ⅱ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 变化的运动。
B.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 (或 )的快慢程度。
● 平均速度= ÷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 。
● 平均速度的测量:(1)原理(2)方法:用 测路程,用 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3)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C.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 或 的速度。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第四章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s以上人耳能把跟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m。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1). 音调:声音的叫音调。
它是由发声体振动决定的,越大,音调。
(2). 响度:声音的叫响度。
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远近有关(3). 音色: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 噪声(1)定义: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和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大小用表示,单位是(dB),把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 dB,15dB—45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3)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处、和减弱。
6.人耳的听觉范围:频率在 Hz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
7.超声波:高于 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距离、医学上做“B超”或击碎结石、工业上探伤等。
第五、六章光现象和光学仪器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m/s=k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与、在同一平面上;和分居在法线的两侧;等于。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3、理解:(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而,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4、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5、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6、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2)…………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像和物到镜的距离(4)像物左右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8、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