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让内在世界更和谐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心得
毕业十年后,有重返校园的机会,我非常感恩,也十分珍惜。
西南大学是一所美丽的校园,这是他们的图书馆,处处可见座无虚席的景象。
虽说读大学时学过心理学的基本课程,但这次当我带着最近十年的生活阅历再次走进课堂,感觉又不一样,我深深被这一学科的智慧和力量所吸引。
也引发了我深刻的反省。
下面,我将从思想观念、实践技术、自我调节三大块来总结心得。
一、思想观念
在理论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心智化”这个内容。
人不是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活在自已对客观世界的映射里。
心智化是“一种想象的心理活动,构想自我和他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它的立场是把人当人看,从人性出发,理解人心。
良好的心智化能力能促进情感调节,抑制情感冲动;良好的自我发展;较好的人际关系;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所有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核心要素(也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必备条件)。
不良的心智化能力的后果:1、丧失心智化时刻。
被强烈的情绪淹没,没有办法思考,冲动,失控,过后后悔;这里特别提自恋受损,可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是正常地说话,但对方觉得受到了羞辱,强烈反击。
真是让人感觉莫名期妙,怒火中烧。
经过学习,我明白,当对方有过激的反应时,可能是因为他儿时的经历导致的。
我们没必要将矛盾愈演愈烈;2、稳定的心智化缺损。
自闭症,不能体验到他人是拥有思想,愿望,感受的,你在他旁边,和一个杯子没什么两样。
饮食障碍:暴饮暴食,厌食;物质成瘾,吸毒。
抑郁症,长时间处于低迷,混沌的精神状态。
我们总是觉得自杀的人怎么那么傻,想不开。
其实“自杀”只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
就好像流鼻涕是感冒的症状一样,是自已无法控制的。
衡量心智化的水平:躯体化:用身体来处理应激;行动化:用行为表达内在状态(比如多动症,青少年暴力攻击)我们对多动儿童不应觉得他干扰了别人学习,上升到一个首先高度,其实他只是无法表达自已的内在状态。
而用行为来表达。
我们对这样的孩子理应多些理解和包容。
象征化:用象征表达内在状态(隐喻,想象,梦或者失眠)。
例子:4岁孩子的咨询。
在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
小孩子是很可怜,从小的性格硬伤,长大了懂多少道理都是很难改变的。
心智化的最高水平。
言语化:用言语将自已的内在状态表达出来,并理解其原因。
那么言语化的心智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①安全的依恋关系。
喜怒无常的照顾者,对婴儿来说是灭顶之灾。
②照料者的镜映、抱持、容纳(情绪的皮肤)。
我们东北老人家有个观念,孩子无明显原因地哭会招灾。
孩子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孩子不听就打到他不敢为止。
其实孩子的各种情绪都是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则,作为照顾者应该接受和容纳。
试想这么小的孩子一样也有烦躁的时候,发泄一下都不允许,是多少残忍的事。
③丰富的语言环境(命名)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摔倒了,作为父母你怎
么办?(留白)我们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情景模拟。
心理学教授,将孩子抱起来,心贴心地让孩子趴在自已身上,一边抚摸一边说,“好疼啊,好疼啊,真的好疼啊。
”用语言词汇表达婴儿的感受,让孩子知道自已现在是怎么了??④早期依恋的关键,是心智化能力的大小,使我们可以在多深的程度上探究自己的体验(尤其是情绪的体验)。
无效的父母功能:忽略否认惩罚虐待
在学习过程中,有几句给我触动比较深的几句话:①“关系重于教育”,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尤其是和母亲关系)好的孩子未来收入高,人际关系好,幸福感强。
师生关系也是如此,有一位教授专门讲“教育同盟关系”,即师生之间产生接纳,尊重,理解的关系,学生愿意接受指导,也愿意在该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展的关系。
一但同盟关系建立了,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位教授曾在中学代课几年,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他的班级被评为重庆市的明星班。
②“要成长,你自已成长去;要弥补你自已弥补去”。
为人父母者,常常希望孩子弥补自已未完成的梦想,为孩子过份强求,就是本末倒置。
我的理解是,不要强求,但要尽力,这种尽力,不是逼迫,而是培养他的兴趣。
顾明远说:“无爱不教育,无兴趣不学习”。
其实让孩子做自已喜欢的事,成为他自已,这样才是一个顺流的过程,父母孩子都比较轻松愉快。
③孩子只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他不属于你。
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离家出走,饥寒交迫着,路边大排档的阿姨给了他一碗面,他感激涕零。
阿姨说:“想想你的妈妈为你做过多少次这样的面?”这个故事旨在唤起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当然,我不否认这个故事的价值。
可是我在想,为什么孩子记不住父母的好,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吗?是不是也在无意中给过孩子很多的伤害呢?而且还不自知。
上次来给二年级做讲座的专家也说:别把孩子当孩子看。
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像尊重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尊重自已的孩子,他自然会更加成熟懂事。
二、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1、原则
(1)从自我跳出来,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
比如来访者是一个经常考试作弊的孩子,作为咨询师开头可以这样问:考试作弊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说教。
(2)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比如两个孩子吵架,可以先冷处理,等情绪平复了,再用理性解决问题。
(3)孩子是解决问题的主人。
问题是孩子的,不是我的,作为咨询师要有边界感。
2、技术—沙盘疗法
接下来介绍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沙盘疗法。
这位教授已经五十多岁了,看得出吗?我发现心理学老师都比较年轻,气色好。
沙盘疗法是指来访者运用各种沙具将自已无形的心理有形化,在治疗者的帮助下观察自已的内心世界,整合自我。
这种疗法强调“自由”和“爱保护”,沙具主要分为人物类,植物类,动物类,建筑类,生活用品,石头,贝壳等等。
沙盘疗法的治疗机制:1、促使自我治愈力得以恢复。
2、心象充分表达出来。
经过课堂演习让
我感受到做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地钻研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通过参观两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一所是山洼里的希望小学,一所是市重点中学“兼善中学”。
两所学校都有独立的心理辅导室。
我们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心理辅导的力量。
三、自身及人际关系
1、你得到的必定是你给出的。
成功思维是利他思维,失败思维是利已思维。
我们在课堂上有一个小组活动,3人一个小组,每个人被其他两人赞美3分钟。
我是和我们班的班长在一组,其实之前是完全不认识的。
活动完之后,关系大大拉近,大家就是没大没小的同班同学。
在谈感受的环节,他说:感觉荣光焕发,重返18岁!所以我感觉尤其夫妻之间,一定要互相欣赏,而且要表达出来,表情,动作,语言很多方式都可以。
挑剔就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罪魁祸首之一。
2、缓冲工作压力的方法
“忙”,字一个心加一个亡字,太忙,心就死了。
罗素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需要自醒的时间。
(1)当手头上的事情繁烦复杂的时候,写下来,梳理一下。
我这里,只说“重要的事”,不要以为不做就不耗精力,它始终挂在心上,持续空耗精力。
所以,既然是重要的事,一定要着手做。
(2)人们面对压力时,产生焦虑的情绪,首先要焦虑是因为能力不足引起的,人非对贤,谁都会遇到。
面对焦虑,我们往往顾左右而言,看电影啊,骑单车啊等等想先缓解这种情绪,但针对问题的处理比针对情绪的处理有效得多。
就老老实实着手去做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3)“环境有多乱,内心有多乱”,整理工作环境,也是减压的好方式。
《断舍离》推荐的书,我已读过,的确是一本“营养又美味”的好书。
我们都觉得做学生是最幸福的生活。
7天太快,但收获太多,除了知识,思想,技能,还收获了美好的回忆和一班好同学。
培训的确是高大上的福利,这一次感受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