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②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对今后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秘。

2、实验教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将实验步骤、原理、现象和结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做笔记的效率。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
按“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实验探究、引出概念;大胆质疑、深化概念;剖析概念、探究本质;互动小结、巩固知识”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之初,以一则小故事“福尔摩斯与华生关于如何称量青烟质量的对话......”引入新课,并设置悬念:“福尔摩斯的回答正确吗?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紧接着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引出概念。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演示演示实验,让学生边看边记边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对于这两套方案,先让学生弄懂实验原理,摸清实验思路,然后再演示实验,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技巧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为后面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打下基础。

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理解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实验分析记录到相应表格中,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板书概念)。

在讲解完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后,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在红磷燃烧实验、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中,守恒的是哪一部分的质量,带领同学们深刻理解“参加”的含义。

3、大胆质疑、深化概念。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否存在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反应呢?接着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三:碳酸钠和稀盐酸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让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我提供的仪器(仪器种类比书上多,有选择的余地),选择适合的装置进行实验,记录好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后,各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实验四:镁条燃烧反应前质量的测定。

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天平平衡情况,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找出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通过这两个实验,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若选择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则反应一定要在密闭容器内
进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守恒的是质量总和。

最后让同学们思考改进实验三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涉及学生实验的,教师应不断巡视查看,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规范操作,和有问题的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每做一个实验之前,教师先用PPT投影出实验步骤,提示观察重点(如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颜色的变化等);每做完一个实验,教师应用多媒体总结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反应原理和实验结论,督促学生做笔记。

4、回应反馈、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将组织各小组重温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电解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质量守恒的实质。

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强调关键词,以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理解。

5、互动小结、巩固知识。

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给福尔摩斯的回答作出评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