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专题五:化学变化及其表示
单元 2: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培养从质的变化
和量的变化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
学实验来验证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
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
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
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将
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
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四、学情分析
(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
应。
除了生物课上学过生态平衡,物理课上学过能量守恒外,未接触任何关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知
识。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
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九年级学生两级分化严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他们影响也较大。
一部分学生有厌学的
趋向,对学习有抵触情绪。
尤其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讲,留守儿童较多,家庭管理跟不上,教学双边活动很难
开展,但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所以得细心的引导和指导。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分析推理,建立假说→ 设计实验,进行求证→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分析结论→利用成果,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当一种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无论它以哪种状态或形式存在,质量都是不变的,例如,
将一块铁变成铁丝、铁粉或铁水,它的质量都不变。
那么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例如:木材燃烧完
后,只剩下了炭灰;蜡烛燃烧,最后没了;铁生锈,其质量增多了。
它的质量会变化吗?如果变,会怎样
变化?
《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
猜想 1:质量减小;猜想2:质量增大;猜想3:质量不变。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关系
取一个锥形瓶,将少许白磷放入其中,然后取一支滴管,套上一个气球并将其插入单孔橡皮塞中,并把橡
皮塞紧紧的在锥形瓶中;在点燃前先称量这一装置与白磷的总质量;然后点燃白磷,观察现象,等冷却后
再去称量总塞质量,将所得数据填入下表中。
反应前置与白磷的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1、气球为什么开始先鼓后瘪?
学生 1、气体热胀冷缩;学生2、有气体产生;学生3、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消耗掉瓶内氧气;
归纳:反应表达式白磷 +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
燃烧时瓶内气体热彭胀,冷却后五氧化二磷小固体落于瓶底,瓶内氧气消耗,气体量少,所以气球
瘪了。
根据所测数据可知: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实验二】加热五水硫酸铜晶体
取一支试管将少许五水硫酸铜晶体放入管内,并将一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导管上一端系一个气球,组装后称其总质量;然后给五水硫酸铜晶体加热,观察现象,待冷却后再称量其总质量。
完成下表:反应前置与白磷的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1、加热时反应物由蓝色变为白色,即变成了新的物质,所以发生了化学反应
2、气球先鼓后瘪
3、称量时发现其前后质量仍平衡;即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实验三】加热五水硫酸铜晶体
取一支试管将少许五水硫酸铜晶体放入管内,并将一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组装后称其总质量;然
后给五水硫酸铜晶体加热,观察现象,待冷却后再称量其总质量。
完成下表:
反应前置与白磷的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1、加热时反应物由蓝色变为白色,即变成了新的物质,所以发生了化学反应
2、称量时发现其前后质量不相等。
【思考讨论】比较实验二和实验三,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引导学生从两个实验加热时是否有物质逸出,然后分析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
【课堂练习】木炭燃烧后只剩余些灰呢?即质量不守恒吗?
引导学生从木炭燃烧的产物思考问题。
(木炭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漂移到空气中了,所以从直观上感觉到质量不守恒,若将产生的二氧化碳
象方案 1 和方案 2 一样收集起来再称量。
则遵守质量守恒)
《得出结论,分析结论》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1、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守恒的是“总质量” ,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
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3、“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思考讨论》为什么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了变化,而质量会守恒呢?同学们试从微观角度(分
子、原子)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老师引导讲解】以电解水为例
水通电氢气+氧气
H 2O H2+O2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分析讨论: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了吗?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变了吗?
③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得出结论】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可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2、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
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个数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分子种类
《本节课小节》
律质
量
守
恒
定注意点:①化学反应②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
原理:①原子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质量没有变化运用:①进行有关的计算;②解释现象
《课外作业》 1、在 A+B → C+D 的反应中, 5 克 A 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 克 C 和
10 克 D,则 B 的质量是()
(A)18 克(B)7 克(C)8
2、现有一反应 A +B → C+ D,有则生成 D 的质量为克
10gA和
(D)6 克
5gB 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 , B无剩余,生成4g的C,
3.化学反应前后:①物质的化学性质② 原子的种类③元素的种类④分子的数目⑤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其中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4.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5g 酒精与 5g 水混合得到10g 酒精溶液
B.2g 氢气与 18g 氧气反应生成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药品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D.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
20g 水
5、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以探究实验为主,遵守了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在实验探索中体念,在发现中学
习。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把“教”与“学”变
成“探究”与“再发现”的过程。
但是本节课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没有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所以
在做探究实验所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时间不是很够用,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进行分析讨论,如何得出
结论也不理解。
对这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课外辅导帮助他们掌握这部分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