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
摘要: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就个人而言,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修养;对一个民族而言,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和历史性任务。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不仅要重视法制教育,而且要培育法治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训练,最终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
法治思维不同于政治思维、道德思维和经济思维,它重视证据、法理和程序,强调以法律作为处理问题的主要依据。

依法治国依赖于全社会养成法治思维方式,以法律作为思考和行事的主要标准。

法律属于既专业而又系统的知识,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法治教育十分有限,其法治思维也十分薄弱。

二、法治思维的内容
法治思维有它特定的内容所指,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
依法治国就是要根据“良法”来治理,以是否合法作为基本的判
断标准。

大学生要保证自己的行为合法,就必须对法律有基本的了解。

对于法律意识不强、社会阅历不足的大学生而言,很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不同的思维方式判断行为的结果是不同的,法治思维重点考察行为是否合法,从这个层面上说,法治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

大学生在实践中应把法律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基本标准,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义务,以合法与否判断行为自觉养成法治优先的好习惯。

2、法治思维是一种重视程序的思维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程序对于有效地实施法律至关重要。

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行为的先后顺序。

一旦违背了程序规定,行为先后顺序发生了错乱,即使行为所呈现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则行为也可能是非法的。

法治思维对程序的重视,要求大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必须重视事情本身的程序,将程序置于“关系”之上,养成按程序办事的好习惯。

3、法治思维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思维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力,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追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法治的公平正义思维要求大学生用实际行动维护,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善于运用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社会的最高使命。

4法治思维是以以权利义务为中心的思维
每一个公民在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权利义务思维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思维。

但是无论权利还是义务都应当在法定界限内按照法定内容与程序进行。

大学生在法律范围内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因此,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权利意识,既要懂得用法律主张自己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具有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只有积极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在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使他人的权利得到维护。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大学生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不断进行法律实践,不断提高法治意识,以法律为准绳,从而逐步养成法治思维习惯,使法律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的过程。

1、重视法制教育,培植法治认同感
第一,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普法是基础。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法律教育常常被视为专业教育,这种认识在当今建设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将极大地干扰普法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法律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将法治思维方式注入大学生意识中。

第二,法治认同是对现行法律所持的一种敬畏、信赖以及内心的认可态度。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不断增强运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大学生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法治观,才能够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

2、营造法治校园文化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同样离不开法治校园文化的熏陶。

高校应加强依法治校,坚持校务公开,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便利。

同时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法律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法治思维的实践。

3、重视道德对法治的促进作用
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

法律与道德都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道德不仅可以约束人,还可以弘扬高尚、传播正能量。

法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执行成本也较高,而且往往只能起到惩罚的作用:道德虽然不诉诸强制力,但是它通过社会舆论、个人良心、传统习俗的软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法律尚无法调节的领域,通过道德的扬善抑恶,可以有效弥补法律的缺陷。

高校应在重视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挥道德对法治思维方式的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