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野生动物生境保护
演替过程示意图
四、生态演替的特性
1 演替的顺序和速度 2 演替的能量与营养 3 群落的多样性
五、演替的识别与生境质量 六、生态演替的管理意义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野生动物的管理
土壤和野生动物的质量
土地利用与野生动物生境的关系
土地利用在野生动物管理中的意义
第三节 野生动物生境与管理
野生动物生境(Wildlife Habitat):是 指为多种或单一种野生动物提供生活所需 的空间单位,包括:食物、水及隐蔽。
生 境
Odum(1971): 生物生活的地方。强调“住址”功能。 Bailey(1984): 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种。强调“生物群落”。 Ables(1980): 为特定种野生动物提供生活需要的空间单位。 马建章(1990): 为多种或单一野生动物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空 间单位。
一、食
1 食物类型:
喜好食物
巢区和领域的作用: 1 减少种内竞争,促进个体功能及行为的 发挥和协调 2 防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其中土地资源也存在着极大的消耗) 3 调节种群密度,使种群能够处于低饱和 水平。
二、大范围运动
1 运动类型
扩散:也称散布,是指野生动物分窝,寻找 新的栖息生境的一种运动。 归巢:是指动物在迁居他处后,过一段时间 又返回原出生地的一种运动。 迁入与迁出:是指动物离开或者进入种群的 一种单向运动。 迁徙:是指野生动物周期性、长距离的离开 与往返运动,是定期双向的运动。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 伯森林一片葱绿,生 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 样,绿色在消退,枯 黄在蔓延。
三、野生动物的捕食与管理
1、捕食者与被食者的关系 (1)理论模型 (2)被食者的功能反应: ①捕食力集中 ②学会新的捕食方法 ③集群捕食 ④增加“缓冲”食物
(3)捕食者的数值反应:
①密度制约 ③增加领域性 ②临时集中 ④阈值激活 ②种群质量的好坏,
2、紧急致病性原理 当天敌长期与相应的猎物伴生在一起时,其副作用就 会缓和成为中性,这是长期进化的适应结果;表现为 天敌与猎物的共存。 当新的天敌引入到某一地区时,或者被食者引入到一 个新的尚未适应的环境中时,或当某一地区环境发生 大规模的突然变化时,天地与猎物之间的副作用就会 增强,结果导致猎物的大批死亡。
大范围运动的作用: 1 调节种群密度结构,可使种群保持在容 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也可防止种群过 度拥挤或绝灭,减少种群的压力。 2 占据可利用的各种生境,减少种内资源 的竞争和浪费,占领更多的空间生态位 3 促进基因的交流,提高种群质量,扩大 自己分部的范围。
第二节
野生动物行为与管理
一、自理行为: 1 身体的护理 日光浴: 如宠物 沙 浴:如沙鸡 理 羽:如鸟类 瘙 痒:如自然保护联盟编 写的,其采用的物种濒危 等级分为:野生绝迹、绝 迹、濒危、渐危、稀有、 易危等。为确定我国的濒 危物种受威胁程度起着重 要的指示作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主条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由物种存续委员会(SSC)及几个物种评估机构合作编制,每年评估数 以千计物种的绝种风险,将物种编入9个不同的保护级别: 绝灭(EX) 野外绝灭(EW) 极危(CR) 濒危(EN) 易危(VU) 近危(NT) 无危(LC) 数据缺乏(DD) 未评估(NE)
陆地演替: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
水域演替:水生演替(Hydrarch succession) 演替顶级:(Climax) 退 化:(Retrogression)
二、演替的多渠道与不平衡性
1.演替分为三个阶段 :
开始阶段、发展阶段、顶替阶段。
演替群落的多渠道发展示意图
三、野生动物对演替的适应
结构资源。
2 野生动物对隐蔽的不同要求 种间的不同: 种内的不同: 功能性 年龄与性别 季节与气候 地区间
3 隐蔽的类型: 越冬隐蔽 逃脱隐蔽 休息隐蔽 繁殖隐蔽 睡眠隐蔽 4 影响隐蔽条件的因子: 土地利用和人为干扰强度 生物演替阶段 季节与气候 5 隐蔽的管理:
四、生境的选择与生境评价
1 2 3 4 生境主要成分的合理空间配置 交错配置与边缘效应 动物对生境的选择 野生动物生境的评价: 生境分析 生境评价 生境评估
(2)经济容纳量:是由人为管理目标来确定的最 大种群密度。分两种形式: 最大猎取密度: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可以产生最 大持续猎取量的动物密度 最小影响密度:是针对竞争和天敌物种而言的, 这一密度是指某种动物(天敌种)的数量保持在 既不会绝种,又要对其他管理动物(或保护动物) 的有害作用达到最小程度的密度水平。
3、容纳量的变化性:容纳量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 成为一个相对的常量,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容纳量也 随之变化。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尤其是季节的变化 植被、土壤的质量及食物的可得性 动物对事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捕食、寄生和疾病的作用 种群的密度和社群行为
4、容纳量的管理意义 了解种群的容纳量可为种群管理机狩猎方案的制定提 供方便的参数。这一参数在种群控制和管理上是非常 有用的。 搞清环境容纳量有助于确定种群的最适密度,使人们 深入了解影响种生长的各种因素关系。尤其是一年中 最恶劣条件下的食物状况,是影响野生动物容纳量的 最主要因素,这一点对草食动物最明显。
第四节
环境容纳量
1、定义: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野生动
物生活的环境所能够维持的特定质量的最大
种群饱和数量。包括生境的三要素、种群自
身的密度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环境容纳量的类型 (1)生态容纳量:是指不受认为管理目标影响时, 仅由环境限制因子所决定的容纳量,按容纳量时的密 度可以分成三种形式: ①维持密度: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动物种群的数量。 ②忍受密度:也成饱和点密度,是指种群压力所能允 许的最大种群密度。 ③安全密度:与忍受密度相似,是指种群能够保证个 体不受捕食作用而破坏的最大密度。
谢
谢!
3、疾病的管理措施:
①直接治疗
②间接治疗
③预防 ④监测
野生动物死亡的管理意义
1、了解野生动物死亡的有关原理能,对于我们更周密、更 有计划地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要防止和制止自 然的以及人为出现的野生动物的大批死亡,但也要注意避 免出现只生不死的现象,以防止生境的过度拥挤和破坏。 2、了解野生动物的捕食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天敌的 作用,防止管理中出现盲目性 3、了解野生动物紧急致病性等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 预测和识别疾病及其他灾难的发生,预防疾病的流行,科 学地指导动物引种等工作。 4、了解野生动物死亡剩余原理,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狩猎原 理,防止资源的浪费和过捕,永续利用宝贵的动物资源。
竹鸡亦称"泥滑滑"、"竹鹧鸪"。 属鸡形目,雉科。该鸟羽色艳 丽。为国内特有的观赏鸟类, 有南方为常见种类。雄鸟生性 好斗,常被人们驯化为斗鸟, 以供观赏。野生竹鸡分布在长 江以南各省山地。
二、印记行为
印记是指动物出生后,对周围环境及双亲的 一种特有的辨识能力它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与遗传机制无关。
物
大宗食物
应急食物 消遣食物 特殊食物
2食物质量: 主要看以下四种物质含量 蛋白质 脂肪 粗纤维 维生素与矿物质
3 影响食物质量的因素
基因
食物的部位
季节与气候 生长地点
6 野生动物食物的管理
适用于粗放管理的: (1)保持和增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生物量, 来满足野生动物取食的要求。 (2)控制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使之适于野生 动物进化的需求。
第三节
野生动物死亡与管理
二、野生动物死亡的类型
1、正常死亡
2、非正常死亡
3、密度制约的死亡 4、生态密度制约的死亡 5、补偿性死亡
在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 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 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 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 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 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 饥饿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 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 因是狼被人消灭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致于 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 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 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鹿 群退化。 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1995年年从加拿大运来首 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
第一章
野生动物生境管理
第一节 生态演替与野生动物管理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野生动物的管理
第三节 野生动物生境与管理
第一节
生态演替与野生动物管理
生态演替:生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 史时期,通过改变物种,改变物理环境,从 一个类型的群落向另一个类型的群落有 序的、定向的变化过程。
一、演替的类型
初级演替: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次级演替: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 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和“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 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 灭自己的“祸首”。
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 的鹿在林间嬉戏。
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 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 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 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