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姓取名技巧及姓氏溯源(口天吴,木多火窒)

吴姓取名技巧及姓氏溯源(口天吴,木多火窒)

吴姓取名技巧及姓氏溯源
(口天吴,木多火窒)
一、吴姓取名技巧要点
(一)五格数理
a、天格为姓的笔画数+1,因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姓氏,故在姓名学中不能单纯依天格数理论吉凶。

b、人格是主运,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计算方法是“姓笔画数+名字的第一个字笔画数”,从字形搭配和谐及构成的人格数吉祥的角度考虑,吴姓取名的第一个字的笔画数优先考虑6、8、9,尽量避开笔画数为5、7、12、13的字。

c、地格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以前的活动力。

计算方法是名字笔画数的相加,若单字名则是“名笔画数+1”,吴姓从字形和谐和吉祥考虑,地格数优先考虑
13、15、16、18,避开10、12、14、19。

d、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至晚年的命运,计算方法是“姓名笔画数的总和”。

从字形和谐和吉祥考虑,总格数优先考虑18、21、23、24、25,避开
19、20、22、28。

e、外格数影响命运之灵活力,为名字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1,单字名不看外格。

宜用7、8,避开9、10。

另外,在此需要和大家探讨的是,字的笔画应该以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为准。

目前,用繁体字一派的人主要是主张以《康熙字典》的字体为准则,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字体的大归类与统一。

二马则认为,《康熙字典》只是清王朝一种字体的代表,而在清王朝之前更有“唐,宋,元,名”时代,进入新时代后又有《新华字典》的发行,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易经》“简易,变易,不易”之原则,与时俱进,放弃繁体字算法。

接下来,二马将会以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五格。

(二)五行相生
吴字五行属木,由“口、天”组成;口属木,天属火,木上火下。

火虽赖木生,然木多火窒。

因此,吴姓取名不宜再取五行属木的字,应以火帮旺火。

若名主的八字以“木”为用,在取名时则可用水“通关”。

(三)字义字意
吴为会意字,从口、从矢。

矢(zè),象头的动作。

吴字上边为“口”,古文字形很像是张开的嘴;下边则像是打着手势的人的形状。

隶书和楷书中的“吴”,下边为“天”,而“天”有大的意思,这里表示说话的声音很大。

后来,“吴”假借为国名,如三国中的吴国。

至今,“吴”字主要用于姓氏。

吴字与表否定意思的“无”字同音,这是吴姓取名尴尬之处,若取传达吉祥意义的名字,在与姓连读时就表达“不吉祥”的意义;若再加个否定字作名(双重否定表达肯定),则在不与姓连读时亦很尴尬。

因此,吴姓的宝宝取名最好取中性字,或者以山水意境、花草树木及大自然之景象入名。

(四)音韵流畅
1、声韵母。

汉字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根据发音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b p m f (唇音);
二类:d t n l (舌尖音);
三类:g k h (舌根音);
四类:j q x zh ch sh r z c s (舌面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

汉语的韵母有38个,i的两读和e的两读不细分,则有36个。

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类:a ai ao an ang(开口呼);
二类:e er ei en eng(开口呼);
三类:o ou ong(开口呼);
四类:i ia ie iao iou ian in iang ing iong v ve van vn(齐齿呼和撮口呼);
五类:u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eng(闭口呼)。

音韵流畅的名字,应当是声母不同组,韵母不同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韵母。

吴字的读音为wu,为零声母;韵母u为五类(闭口呼)。

因此,吴姓取名时,声母尽量避开零声母,韵母一定要避开闭口呼。

2、名字的响亮度取决于声韵母。

声母的响亮度从唇音、舌尖音、舌根音、舌面音、零声母依次递减;韵母响亮度从开口呼、齐齿呼和撮口呼、合口呼依次递减。

吴姓声韵母均均是最弱一组,故取名只需避开闭口呼则可。

3、音调。

汉字声调是由南朝始创的“平、上、去、入”四声之说衍变而来,今天四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阴平(第一声):声调高而平,没有升降变化,起点、终点都是55,调值标为55,又称高平调。

阳平(第二声):声调由中向高扬起,起点为3,终点为5,调值标为35,又称高升调。

上声(第三声):声音由次低降到最低,再升到次高。

起点是2,降到1,又升到4度,调值标为214,又称降升调。

去声(第四声):声调由最高降到最低,中间没有曲折。

起点为5,终点为1,调值标为51,又称全降调。

吴字为阳平,若取单字名的话,阴平、上声、去声皆可,忌阳平重复;若取双字名,则声调的组合有以下16种:
1. 阳──阳──阴
2. 阳──阳──阳
3. 阳──阳──上
4. 阳──阳──去
5. 阳──阴──阴
6. 阳──阴──阳
7. 阳──阴──上
8. 阳──阴──去
9. 阳──上──阴
10. 阳──上──阳
11. 阳──上──上
12. 阳──上──去
13. 阳──去──阴
14. 阳──去──阳
15. 阳──去──上
16. 阳──去──去
上述的16种类型中,6、7、8、9、10、13、14、15是理想的组合。

1、3、4、5、12次之,需要在选字上下工夫。

2、11、16不宜采用。

(五)字形和谐
1、结构应该做到整体结构和谐平稳,形体具备美感。

吴字为上中下结构,取名应该避开结构的单一性,赋予一定的变化,尤与左右、半包、全包、品形结构结合为佳。

2、名字学上有“建筑美”的说法,即姓名中的每个字的笔画应该相对均等,这样才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稳定感和平衡感。

吴字笔画数为7,应考虑与之笔画数相当的字,避免头轻脚重。

(六)出处高雅
我国取名自古就有取男出《楚辞》,女寻《诗经》的传统,发展至今更是不拘泥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名言名句,成语典故等皆可。

一个诗意优雅的名字可有助于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尽先机甚至脱颖而出,给孩子一份心灵的优雅和几分生活的诗意。

例如,女吴韵(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吴宇伦(无与伦比),吴姗晓(伐木吴山晓),吴苑诗(载酒客寻吴苑寺)等。

二、吴姓溯源(该部分主要来自网络)
吴姓的得氏始祖是吴太伯,吴仲雍则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与其他姓氏不同,吴姓起源比较复杂,涉及炎帝、黄帝及少数民族,大致有以下4个起源。

(一)源于炎帝姜姓
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当时,虞和吴同音,可以通用。

后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

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

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二)源于黄帝姬姓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

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继承人,进而让位姬昌。

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

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三)源于吴回
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

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

(四)源于姚姓
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

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