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是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还是口若悬河的教学语言,还是扎实的基本功?我想这都是最起码的要求。
那么什么才是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常青的法宝呢?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最最需要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对学生,对家长,对自己都要担得起责任。
那么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呢?有人说,无非就是教书育人。
这四个字说出来很轻松,但真正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合格教师又有多少呢?于是我认真揣摩“责任”二字,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心中一遍遍地自问:我做到了多少?又有多少差距?自我感觉是勤勉的、努力的,可工作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要热爱学生。
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学生的由衷爱戴。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想起了书中的一段话:“每个孩子都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又怎么会对这些如此关注,又怎么会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研究这些问题上面来呢?因此,要想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就要真正地去爱孩子。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
因为教育有其特殊性,
不同的学生,就要求我们用不同的,适合本学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这很强的责任心,从细处观察学生,耐心细致的进行教育工作。
我非常欣赏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理想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
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情,人性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把人当成人?想一想有些时候,有些教师的一些做法,满堂灌,题海战,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
这些怎么能说是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呢?记得有一位当了三十年的老教师说过,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名家,成为一名学者,研究者,只要他不放过教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不停地钻研下去,就一定会有所结果,把这个结果经过总结就会产生方法,把这种方法传承下去那就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那研究这种方法的人不就是一个专家了吗?因此,只要凭着一种责任心,不放过教学生活中的点滴,就一定会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也就无形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学生了。
当然,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更要诚实,好学,善于思考。
我想,只要心中常揣责任二字,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校的声誉负责,对家长的期待负责,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了。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
—读《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严红梅
教孩子学会面对困难
—读《这样教出好孩子》有感
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严红梅
现代社会的孩子常常不知该如何对待挫折,有的孩子平时一帆风顺惯了,一旦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手足无措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碰到点小小的问题,就求助于父母和老师.更有甚者,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在有的孩子身上酿成了悲剧.挫折教育成了全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这本书就非常详细地告诉了我们一些教育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一些方法。
作为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师,我从中学到了许多。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父母对孩子的事情是事事包办代替,舍不得让孩子遇到一点困难。
我们应该明确孩子在接触外界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时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应知道帮助并不是代替,不然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容易产生畏难、依赖的情绪,遇到困难只会寻求成人的帮助。
因此,要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孩子的依赖性。
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
无论是快乐、失望,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
就像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一样,要教会他们跌倒后再爬起来的本领,而不是因为心疼孩子就从此不再让孩子走路,那样他就永远学不会走路。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只有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事物,树立敢于面对和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二、提高孩子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
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家长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
三、增强孩子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在对事物和现状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追求既定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挫折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对抵抗挫折的自信心,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妨说“你一定能做好”、“你一定会成功的”、“你很能干”“继续努力”等等。
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好。
不以分数论英雄
—读《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严红梅
拿到这本《如何转化后进生》,我心中暗想,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什么值得一看?可是翻到目录,我立刻被这几个字吸引住了:“民主,科学,个性。
”我不禁反思自我,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我有考虑过这些吗?我是否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负责,是否科学民主地给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
文中,李老师再三强调,对待“后进学生”,不能以分数论英雄。
我们不应该把“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
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做不出便只好胡乱应付因此自然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同学们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深地敲醒了我:“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
是啊,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这些后进生有过吗?学习跟不上,理解跟不上,不停地在老师和小组长的指导下学习,读书,不断地进
行着自已并不感兴趣的问题。
而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了球场上,飞到了实验室里,飞到了图书室里。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他们自由地去寻找到另一翻天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为什么一定要强求他和同别人一样在同一个时间达到同样的水平呢?分分分,考住了学生,难住了老师。
新课程改革中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评价,要求不要以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
在外国,教师的教鞭下会有瓦特、冷眼中会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
而在中国,或许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教鞭、冷眼、讥笑持续八年之久,足以将小瓦特、小牛顿、小爱迪生们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他们的闪光点被缺点掩盖得太深,正期待我们去发现。
所以,我们还是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些所谓的差生吧。
最起码让他们享有人格上尊严,能抬起头来做人。
因为,他们也挺可怜,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李老师说:“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
“不分数以论英雄”,让我们的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充满人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与认同,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