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

古汉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倒装句句式教学中的作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一项要求,虽然现在高考试题一般很少直接考查句式,但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式知识,在做文言文试题时,有益于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而句式又属于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从概念出发讲解有关句式知识,学生只知皮毛,难有深入的理解,我想,句式教式教学应追本溯源,它属于语法的范畴,我们应从语法角度入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这样便会在教学上事半功倍,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初中教学淡化语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学会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是先期要做的工作,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掌握文言句式有帮助,对于文言文翻译,辨析词类活用,辨析病句,仿用、改写句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都大有裨益。

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就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句子成分划分符号在句子中标示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同时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概念。

所谓中心语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

修饰语是中心语前面或后面的修饰成分。

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三种。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谓语中心语后面的补足语。

句子成分的划分符号:句子成分说明符号举例主语部分定语修饰限制名词所做的主语的中心语。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主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对象。

回答“谁”或“什么”。

1.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2.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谓语成分状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他[昨天]没来上学。

2.这束花[的确][很]美。

谓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内容。

回答“怎样”“什么样”的。

1.他教这个班语文。

2. 这个人很好。

补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 1.我要学<好>语法知识。

2.他饿<极> 了。

宾语定语限制修饰名词所做的宾语的中心语。

()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

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主谓之间用“‖”隔开。

例如:(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状语有时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

如“他昨天没来。

”和“昨天,他没来。

”除了强调内容不同外,意思变化不太大。

划分句子的口诀:句子成分要划对,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宾语只受谓支配。

句子成分分析法当然也有其自身缺点,如由于强调中心语,把修饰成分看作附加成分,使得语义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提取的句子主干的意义和句子的实际意义相矛盾。

例如“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这一句提取主干就成为了“老婆是娘”,显然主干意思和原句相去甚远,读起来滑稽可笑。

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它的优势是可以分析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便于句型归纳。

这点可和学生说明。

我们所说的倒装句指古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来说的。

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方法及句子成分顺序,可以借此推导出倒装句的四种类型: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

如判断一下例句分别属于倒装句中何种类型?①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覆之以掌(《促织》)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推导步骤如下:(一)例句①忌不自信。

第一步:对于古代汉语句子,我们可以直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利用句子成分划分的符号对译句进行句子成分的划分。

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第二步:对原句进行句子成分划分。

可直接根据直译之后的句子相对应的成分直接在原句中用符号标识出来。

如直译后句子中“邹忌”是主语,那么原句“忌”就是主语;“相信”是谓语,那么“信”就是谓语;“自己”是宾语,那么“自”也仍为宾语。

如:忌‖[不]自信。

主+状+宾+谓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主+状+谓+宾可见“忌不自信”的成分顺序是“主+状+宾+谓”。

相对于前面总结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成分顺序来说,例句中宾语“自”放在了谓语动词“信”的前面,这就叫做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是看宾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宾语在谓语前面,就是宾语前置了。

在古代汉语里出现宾语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何、安、恶、谁、奚、胡、曷、焉】十动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之为)十动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唯弈秋之为听(《弈秋》)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惟命是听唯利是图唯贤是举唯其马首是瞻④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是“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这是从短语的角度而言的。

格式:宾语+以(介词)+动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成语)(二)例句②覆之以掌又如:覆之[以掌](《促织》)谓+宾+状直译为:[用手掌]覆盖蟋蟀状+谓+宾例句中省略了主语。

对比两句句子成分顺序可见,“覆之以掌”一句与翻译后的句子相比,前句把状语“以掌”放在了谓语动词“覆”的后面,是为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一般把状语放在谓语前面,对谓语起补充作用,而古代汉语则习惯把状语放在谓语之后作为谓语的补语,相对于现代汉语中习惯把状语放在谓语前的习惯,我们认为它是状语后置了。

所以判断是否状语后置,主要看状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状语放在了谓语之后,我们就称之为状语后置。

在古代汉语里,状语后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④生[乎吾前] (《师说》)格式:动十以十宾①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三)例句③甚矣,汝之不惠。

再如:甚矣,汝之不惠谓+主直译为: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主+谓原句和译句对比,主语“汝之不惠(主谓短语作主语)”放在了谓语“甚矣”的后面,此为主谓倒装。

现代汉语常式句把主语放在谓语前面,除非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提前了,古代汉语中也有这种情况,不过数量不是很多。

所以综合来说,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都是以谓语位置为参照,如果宾语放在了谓语的前面就是宾语前置,如果状语放在了谓语的后面就叫做状语后置,如果主语放到了谓语的后面就叫做主谓倒装。

(四)例句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主+宾+定,宾+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主+谓++定+宾,定+宾对比两句句子成分顺序,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可见定语“利”“强”放在了宾语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这就是定语后置,其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放置在所修饰词(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之前,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朱自清《春》)”,“倩影”是中心词,前面词语都作修饰成分。

而古汉语中定语有时可置于中心词之后。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中心词+之+定语+者”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二、“中心词+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三、“中心词+之+定语”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四、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了解了文言句式的来历,同时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标志,两者结合起来,学生对倒装句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了。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直译原句,然后再对译句进行成分划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划分出原句的句子成分,最后的句式判断才会准确。

文言句式归纳(人教版高二必修)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更新时间:2008-10-25 12:43:15[知识点精析]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难度不大。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