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煎中药方法大全:煎中药方法大全:一元一教你如何煎中药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

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

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

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

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

“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

“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

“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

“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

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

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0分钟。

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

滋补药可煎煮40~60分钟。

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

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中药汤剂,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具有制备简单,容易吸收等特点,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拿到一包包的中药,很多人还是会问:中药怎样煎煮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对一般中药来说,煎煮中药无非就是通过加热煎煮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里去,然后通过喝药汤达到用药的目的。

只是,整个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煎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最好能浸泡1~3小时,令药材变软,细胞膨胀,使煎药时更易煮出其有效成分。

二煎药的器具最好是选用砂锅。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因为铁、铜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中药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三煎药的水量加水太少,可导致药物煎煮浸出不透或容易煮干;加水太多,又会导致药液太多,服用不方便。

因中药质地数量的不同,不可能规定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加水量,只能说做到加水适量。

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下面的加水方法: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宜。

四煎煮的次数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一般药物最好能煎两次。

煎好第一次以后,倒出药液,其药渣加水再煎一次,然后把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起来。

五煎药的火候一般在未沸腾前采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六煎煮的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

一般来说,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

易挥发类解表类药物,煎煮时间宜短。

滋补类药物,则适当更长。

七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

成人煎取300-5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

儿童煎取1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八特殊药煎煮(医生一般会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提醒注意)a.先煎药: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放入其它药物混合继续煎煮。

如: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b.后下药:一些芳香含挥发油的药物,不宜久煎,要在其他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

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薄荷等。

c.包煎药:某些种子花粉类药物,需要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

d.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

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e.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

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f.另煎兑入:某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

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g.冲服:某些贵重的药物细粉需采用冲服的办法,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

有利于发挥药效,又可节省药材。

如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煎中药方法大全(2):总结:除了某些药物某些特殊情况需要采取特殊方法以外,对一般中药来说,煎煮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往中药里加适量的水,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继续煎煮20~30分钟,就可以了。

煎药器具最好用砂锅,时间允许的话煎总结:除了某些药物某些特殊情况需要采取特殊方法以外,对一般中药来说,煎煮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往中药里加适量的水,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继续煎煮20~30分钟,就可以了。

煎药器具最好用砂锅,时间允许的话煎煮前最好把药物先浸泡一两个小时,一副药物最好煎两次,把两次煮得的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如果时间不允许,那煎前不浸泡,只煎一次,一次喝完,很多时候也是可以的。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

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

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

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

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

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ZT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

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

”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煎中药方法大全(3):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

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

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

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

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用于寒证。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常用于热证。

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

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

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

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