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题库及答案1、一国国际不当(不法)行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主观要件,是指根据国际法判断一国的的某一行为客归因于国家而构成的国家行为。
有属于一国的行为,也有属于一国参与或介入的他国所从事的行为。
客观要件,是指该项行为违背国际义务。
所谓违背国际义务,是指其行为不符合国际义务对他的要求。
2、《海牙公约》对于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及其管辖权是如何规定的?答:(1)规定任何人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采取暴力或暴力威胁,或用其他恐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当属非法行为)。
这种行为的未遂行为,以及实施这种行为或未遂行为的共同行为均属犯罪行为(2)《海牙公约》规定,对危害国际民航安全的非法行为,以下几类国家有管辖权:(1)航空器的登记国;(2)航空器的降落地国有管辖权;(3)承租人的主要营业地国或其永久居所地国有管辖权;3、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有哪些?答: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作为一项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在序言中明确指出:“鉴于各国人民自古即已确认外交代表之地位,从各国主权平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国际间友好关系的宗旨出发,外交往来、特权及豁免之国际公约当能有助于各国间友好关系之发展,确认此等特权和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予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
4、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主要职权是什么?答: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方面,安理会应断定任何对和平的威胁,和平的破坏和侵略行为是否存在,可以促请当事国遵行安理会认为必要或适当的临时措施。
5、什么是紧追权?其主要规则有哪些?答:(1)紧追权,是指沿海国主管当局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违反本国法律规定,因而对其进行追赶直到公海并加以拿捕,带回本国港口审讯的权利。
(2)追逐必须在外国船舶系在追逐国的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或毗连区内时才可开始;追逐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不得中断;只有在外国船舶视听所及的距离内发出视觉或听觉的停驶信号后,才得开始紧追;紧追权只可由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经正式授权的为政府服务的船舶或飞机行使;被追逐的船舶进入其本国领海或第三国领海时,追逐即告终止。
紧追权又可比照上述规定,对违反沿海国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法律规章的外国船舶行使。
行使紧追权不当而造成被追逐船舶损害时,应予以赔偿。
6、什么是国际习惯,国际习惯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答:一、国际习惯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学者们一般将该项规定的国际习惯论释为被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或通例。
二、国际习惯形成须具备两个因素:(1)有一般的实践或通例存在;(2)一般的实践或通例被各国所接受为法律,即不被各国接受为法律的实践或通例不是国际习惯。
7、如何理解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答:一、国际法普遍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以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作为表现形式。
二、国际法是由众多国家依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虽然不是由一国立法机关或一个超国家的国际立法机关制定,但今天的国际公约都是众多国家通过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的形式,依一定的程序制定的(缔约程序)。
三、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为国际社会所承认。
四、国际法具有强制性。
8、简述国际条约在中国的效力和适用。
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二、(1)直接适用方式。
(2)间接适用或转化适用的方式。
(3)混合制,即兼采直接和间接适用两种方式。
9、简述国家承认的条件、方式及其法律效果。
答:一、(1)新产生的政治实体具备国家的要素;(2)新国家符合国际法原则而产生。
二、方式分为明示或默示(1)明示承认是指,既存国家通过单方面的发照会、函电或发表声明等宣告承认新国家;(2)默示承认是既存国家通过某种实际行动表示对新国家的承认。
三、一般地说,既存国家承认新国家,就表示它接受了新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其作为一个国家通常具有的全部权利和义务,接受承认在两国关系中产生的法律效果,10、简述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基础。
答:一、(1)该行为违反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构成国际不法行为;(2)该不法行为应当视为国家的行为,国家责任应归咎于有关行为国。
二、(1)依据国际公约、国际实践、司法裁决(2)已形成的原则性国际赔偿制度11、什么是国际强行法(jus cogens)?它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有何异同?答:(1)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①国家主权平等原则;②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国家原则;③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④互不干涉内政原则;⑤国际合作原则;⑥民族自决原则、;⑦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2)强行法,也称绝对法、强制法,本为国内法的概念,意即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的法律规范,并以此与任意法相区别。
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承认了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的存在。
该公约第53条规定,“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趣律抵触者无效”。
(3)从强行法的规定来看,国际法基本原则完全具有强行法的性质,而不是随意选择可以更改之原则。
但是,基本原则并不等于强行法,反之亦然。
基本原则是适用于一切国际法领域的原则,而强行法有可能是某一特定国际法部门的具体规则。
例如有关惩治国际犯罪行为的规则,被认可具有强制性,但并不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由此可见,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法律概念。
12、什么是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国际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有哪些?答:(1)诉讼诉讼管辖有三种形式:①国家可以在它们之间发生争端之后达成协议,将争端提交法院审判。
此称自愿管辖②国家在它们之间的现行条约或协定中规定,遇于条约的解释及其他特定事项发生争议交由法院审判。
法院对这样案件的管辖称协定管辖③任择强制管辖,即法院对事先声明接受法院规约第36第2款并承担同样义务的国家间诉讼案件的管辖。
(2)国际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辖权限的民事法院,而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
法庭管辖权包括根据《公约》及其《执行协定》提交法庭的所有争端,以及在在赋予法庭管辖权的任何其它协定中已具体规定的所有事项。
13、简要回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
答:海域的划分以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为起点,基线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水域,是沿海国内水一部分,基线向海一面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八个海域。
14、简述国际海底区域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制度的规定。
答:“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已有。
对“国际海底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
在这一原则精神下,《公约》规定了进行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基本政策,即“区域”活动应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健全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并促进国际合作,以谋求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发展。
1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法律地位的规定有何区别?答: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而邻接领海,自领海基线量起宽不超过200海里的一个新的海洋区域,包括水体和海床及其底土。
大陆架指国家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直至逐渐平缓到大陆边的海底区域,或至该国领海基线200海里深的地区。
国家可以自由选择上述二种原则之一确定大陆架,并可对其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者均涉及到海床和底土问题,均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调整,在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海床底土适用大陆架规定,大陆架上覆海域的法律地位不因大陆架规定改变。
二者的区别在于:(1) 取得权利的依据不同,前者是非固有的,须经一国正式宣告;后者则是固有的;(2) 二者的地域范围不同,前者以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为限,后者则以200海里为基准,不足可延伸至200海里。
二者的权利义务不同,前者涉及生物、非生物资源的专属使用、保护等权利,后者主要涉及大陆架上的矿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6、外层空间活动的责任制度。
答:1、发射国对其外空物体在地球表面及对飞行中之航空机所造成之损害,应负给付赔偿之绝对责任。
2、遇一发射国外空物体在地球表面以外之其他地方对另一发射国之外空物体或此种外空物体所载之人或财产造成损害时,唯有损害系由于前一国家之过失或其所负责之人之过失,该国始有责任。
3、遇一发射国之外空物体在地球表面以外之其他地方对另一发射国之外空物体或此种外空物体所载之人或财产造成损害,并因此对第三国或对第三国之自然人或法人造成损害时,前二国在下列范围内对第三国应负连带及个别责任:(a)倘对第三国之地球表面或飞行中之航空机造成损害对第三国应负绝对责任;(b)倘对地球表面以外其他地方之第三国之外空物体或此种物体所载之人或财产造成损害,对第三国所负之责任视前二国中任何一国之过失或任何一国所负责之人之过失而定。
4、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发射外空物体时,对所造成之任何损害应负连带及个别责任。
17、简述缔结条约的程序。
答:(1)谈判。
由授权代表进行谈判,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因其本身处于代表国家的地位,谈判时毋需出示全权证书。
(2)签字。
条约在正式签字前,可以由谈判代表草签。
草签只表明全权代表对条约约文已认证,它不具有法律效力,需待本国政府核准。
(3)批准。
批准是缔结国的权力机关对其全权代表所签署的条约的认可,表示同意承受条约所载之义务的行为。
(4)交换批准书。
有些条约除需批准外,还必须互换批准书。
所谓交换批准书是缔约双方互相交换各自国家权力机关批准条约的证明文件,使该条约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批准书一般是由国家元首或其他权力机关签署,外交部长副署,通常由序文、主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条约的名称、签字日期,声明条约已经批准,保证条约将予遵守等。
18、为什么说国际法院的判例是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中,司法判例、国际法学说被列为确立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
它们本身不是国际法的渊源,而是在辨认证明国际法规则时的辅助方法。
19、解释条约的基本规则有哪些?答:(1)条约应依条约之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及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地加以解释。
(2)解释时,应对整个条约及其附件作全面研究,并考虑与地接条约有关的所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