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的网络教学
宜良一中速黎红在全国防范冠状病毒的大环境下,人们不能出门了,厂矿推迟复工,学校延迟开学。
然而学生的学习不能停,教育部开通了各种学习平台,号召我们停课不停学,我也在考虑怎样利用网络和学生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假期学习。
网络在这个年代几乎随处可见,它促进人们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
的生活水平,缩小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更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大家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开阔大家的眼见,使大家能在中间吸取许多课堂上没用的知识。
由此可见,网络是功能最全应用最广的媒体它为青少年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宽广平台,它使学生获取更多能“足不出户”却“尽览天下风云”;它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交活动的广阔空间,它使学生能实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它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摆脱了学生读书生活的单调。
在这里我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网络缩小我和学生的距离,把我的要求和指导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反馈给我。
我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尝试。
词汇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每日必做的功课。
我把每天要落实的
词汇安排下去,然后录制语音示范,让学生跟读。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只要求能准确地发音和拼读,然后读两遍并录音发给我。
中上层学生要求学习可可英语,语音、拼写、意思、用法都要认真学,完成后把正误及得分情况截屏发给我。
没发的我在家长群提醒,甚至直接打电话,
这个工作学生落实得还不错。
阅读
记了单词就要在阅读中不断使用、复现,学生才能记得牢,才会准确地使用。
我每天安排一篇阅读文章,或故事的一个章节让学生去读。
我会这样带学生分析一篇文章。
语篇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
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分析文章离不开对其背景的分析。
在宏观层面,要侧重文章的背景分析、主题分析;同时要侧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在微观层面,除了对单词、句子、段落等进行常规的语言形式方面的分析以外,还要运用批语分析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注释,从及物性,词汇分类,情感态度的转换,角色互换等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文章背后的隐藏的意识形态。
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具有开放答案的练习题供学生讨论,不拘泥唯一答案。
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刻含义。
女口:这篇文章是什么时间写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描述事件参与者时,选用的多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作者选用了哪种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还是物质过程?文章中是否出现了表示情感态度的词或短语,你认为作者对于所叙述事件持怎样的态度?你同意作者的看法么?你对于这个事件持怎样的观点?课下鼓励学生继续对该问题进行思考。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
比如,选择一些与课堂所学语篇
内容相近的文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引入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几篇文章之间的异同。
对比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或对比同一作者就这一问题在不同时间写作的文章;前者用来对比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事件所持态度的异同,后者用来对比同一作者在不同时间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否有所变化,进一步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态度变化的原因。
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以更加客观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从而培养批评性阅读能力。
我结合课程的远程互动进行日常辅导与答疑,并辅以QQ、微信等多样化的即时通信形式来沟通,安排一个时间在QQ群里讨论,也会向个别学生提问,同时向家长反馈学习情况和效果。
写作
学生在读了一篇文章或者经历了某件事后会有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写作是高中生的难点。
学生受中文思维的影响,写出来的句子和地道的英语有很多的差别。
我每三天安排一篇作文范文让学生去读,并录制朗读示范。
学生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能流利地朗读;二是能背诵;三是英汉、汉英互译,最后对比差异,用红笔标出来。
我会征求每个学生的意见,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对偷懒的学生我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完成后要把朗读或背诵的视频发给我,或者把英汉互译拍照上传,监督的力度和课堂上一样。
结束语
疫情是无情的,然而我们不能被它打倒,更不能让它影响我们的学习
和工作。
利用好网络,运用我们的智慧,我们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推进我们
的教学,帮助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