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
4)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
5. 沉积岩
1)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
3)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
4)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
5)根据成因不同,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构。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6)沉积岩相:见后面
6. 变质岩
概念:岩浆岩、沉积岩或现成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7. 矿床
1)矿体和矿床:矿体是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采价值的地质体。矿床是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矿床的概念随科技不断扩大、
2)矿石:是指有用的含量达到开采利用标准的岩石。由矿物和脉石两部分组成。矿物是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脉石是与矿石相伴而生但不能被利用,在选矿中被废弃的矿物。
第二章 地壳
1.地壳的化学组成
1)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
2)地壳中O、 、占地壳重量82%以上
2.地壳结构与类型
1)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
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
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
2)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
4)全新世:最年轻的地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成为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
5)寒武纪: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寒武纪,认为是地球生物大爆发的时代。
第四章 气候
1.大气的结构
1)对流层:对流层的质量最大,水汽最多,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最复杂的一层,与人类活动影响最大,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3)大陆、海洋区别:
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上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
对流层三个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依靠地面长波辐射,靠近地面越热);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地面加热不均匀);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地表性质差异)
对流层分为上中下三层。中层为自由大气层,云、降水发生在此;上层,气温常年0以下,风速大
2)平流层:同温层、逆温层。因为受地面影响减少和臭氧吸收紫外线辐射所致。此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行。
9. 火山
1)火山类型:活、死、休眠
2)火山构造:火山通道(岩浆喷发通过地壳所形成的管道)、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堆积而成)、火山口(火山顶部,火山原、火山湖)
3)火山喷发类型:裂缝式:通过地壳裂缝溢出;中心式,从管型通道喷发,宁静式、暴烈式、斯特龙伯利式
4)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
平流层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3)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由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同时氮、氧能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又被上层大气吸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电离层D层,这一部分大气属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状态
4)暖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由于太阳短波辐射被此层大气吸收。电离层,它能反射无线电波,有极光出现,极光一般出现在稀薄大气中。
4)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
3.矿物
1)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2)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
4. 岩浆岩
3)品味:矿石中有用组成的百分含量。
4)母岩和围岩:母岩系矿体提供成矿特质来源的岩石。围矿是矿体周围未达到最低品味的岩石。
8. 地壳运动
1)概念: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2)沉积岩相:沉积岩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主要分为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岩相变化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来观察。横向反映出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纵向反映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自然环境变化。地壳运动的结果、
10. 地震
1)概念: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叫做地震
2)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3)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输送。体波(纵波、横波大)、面波(破坏作用最强,传到地面,引起地面振动)
4)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会因震中距不同有不同的烈度。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5)地震分类:根据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11. 地质年代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
2)绝对地质年代: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根据蜕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
3)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1)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大。岩浆岩中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
2)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岩石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