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W刘海燕2P—浅谈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33W刘海燕2P—浅谈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浅谈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刘海燕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作者:刘海燕,女,1983年生,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员内容提要: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由一国的经济文化状态,社会风貌等因素决定的。

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最低年龄的规定是对1979年刑法的沿用。

考虑我国社会3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急剧严重,应当适当降低中国现行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但是未成年人必定不能等同与成年人,他们的可塑性强,偶然性犯罪多,所以在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同时,我们要采取相关的辅助措施保证降低责任年龄后对少年罪犯的保护。

关键词:刑事责任最低年龄适当降低刑事责任是指组织和个人触犯刑律,实施了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责任。

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意志自由,而这种意志又取决于后天培养的个人辨认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由个人的年龄,生理精神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年龄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显著的。

每个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根据该国的社会状态以及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特点而确定的,这个年龄的应当符合该国家的实际国情。

一、刑事责任年龄发展的历史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发展不同,未成年人的成长状态也会各异,所以各国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不一样的。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发展也会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印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或者这些国家本身在自国的不同时代都各有各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而在我国,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古来就有。

在《周礼》、《汉书﹒刑法志》、《唐律》的《名例律》、《大清新刑律》中也都有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1979年颁布的首部刑法中,规定14周岁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即未满14周岁,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是符合制定时的国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几年间,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一直很低。

当时14岁以下的少年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身心发育很不成熟,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意义。

而且,这些少年受到不良影响的机会不多,不容易犯罪。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我国社会治安在这段时间里总体趋势良好,各种刑事案件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社会上发生的未成年人作案的大案,恶性案件极为罕见。

所以确定14岁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符合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二、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原因及现状我国1979年颁布的首部刑法中,规定14周岁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符合当时历史及国情的。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观念的更新,以及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潮也随之介入。

当代的未成年人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思想上较之以前的未成年人更为成熟,也更加复杂。

这些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即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依据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更为迅速,普遍早熟。

二是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情况持续不断地出现。

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

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而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又都处于青春期或者好奇心比较重的年龄阶段,内心或多或少有些叛逆,追求刺激,所以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很容易接触到黄、毒、赌等等不良事物,久而久之,就有了尝试和模仿的想法,使自己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和社会的冷漠。

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和独身子女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家人的关心和照顾,而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造成孩子人格的形成出现错误,养成偏激,冲动等过激的性格。

而有的孩子由于没有条件读书或者过早的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社会的冷漠和竞争的残酷使得这些孩子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青少年缺乏理想信仰,青少年在人格上的不成熟性和心理上的不稳定性。

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尚未健全,世界观、人生观比较模糊,观察分析问题、甄别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在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冲击和腐蚀下,极易诱发犯罪心理冲动,作出轻率之举。

五是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使得刑法的威慑力弱。

由于以上的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少年杀人、强奸等恶性案件时有耳闻,未成年人犯罪的恶劣程度、社会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均明显加重,其中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也频频发生。

如2012年4月13日晚,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一名12岁男孩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

2004年,黑龙江一名13岁男孩强奸了同村一名14岁女孩。

由于“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男孩很快被放了出来,之后竟夜闯女孩家,将女孩的母亲活活捅死。

2004年11月11日,武汉市13岁少年吴某杀害一名13岁少女。

2005年10月,宁夏石嘴山发生了一起9名少年活埋一名中学生的恶性案件。

9名学生均为昼夜不分的网游玩家,他们受到游戏中暴力情节的影响,对杀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为了练习胆量,他们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被害对象的“命运”,最后居然将一名网友也是同窗校友活埋。

河南郑州青年小威(化名)沉迷网游到几乎疯狂的地步。

2006年10月3日,在“作战”过程中,游戏对家将小威在网游中的“女朋友”“杀死”。

一怒之下,小威竟将那名游戏对家活活打死。

这些案件都曾引发过关于刑法“最低刑责年龄”的争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以14周岁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于那些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12、13周岁或者年龄更低的未成年人来说也是一种纵容,不利于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

所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从司法的角度抑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已是刻不容缓。

三、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具体设想(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此增加对未成年人的威慑力。

我国1979年刑法自颁布至今已近30年,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呈现出明显的“早熟”趋势。

据测算,青少年的发育比20年前至少提前了2~3年。

加之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急剧上升,犯罪初始年龄也越来越低且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

未满14周岁少年犯下杀人等恶性案件的个案不断增多,继续以14周岁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显然已不符合现在社会的法律需求。

那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可行呢?从纵向上看,在古代中国,秦朝法律以身高作为成年标志,大约低于六尺五寸为未成年人,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

唐律规定以7岁、10 岁、15岁为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不同年龄,分别给予不同的减免。

从横向上看,在当代西方各国,英国将未成年人划分为不满10周岁、已满10周岁不满14周岁和已满14周岁以上三个阶段分别给予不同的减免处罚,美国一些州也可以在成人法庭审判10周岁的少年犯。

也就是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低年龄段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都是存在的,所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可行的。

在世界范围来看,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在法国为十三周岁,印度、加拿大、希腊、荷兰、丹麦、匈牙利为十二周岁,墨西哥为九周岁,香港和美国纽约州则规定为七周岁。

在当今网络媒体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早熟且身材高大。

12周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他们基本上已经可以理解刑罚的性质、功能以及刑罚制裁的意义与后果,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具备了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并能够适应刑罚的惩罚和教育。

综合分析我国历史传统、未成年人发育情况、教育状况等因素,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基础上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1-2周岁,将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应定在10~12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已具备一定的作案意识和作案能力,也就具备一定的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这既与发达国家的刑事责任起点年龄相吻合,也与我国其他法律如民法的责任能力规定相吻合。

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中,12-16周岁的少年犯案几率最高。

同时,根据营养学家的分析,由于儿童的心智成熟程度提高,12周岁是现代儿童向未成年人的转型的时期,所以,笔者主张将刑事最低责任年龄降低至12周岁。

(二)宽严相济,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配套制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扩大打击面,孤立的进行调整修正,而应该是与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等配套一体推行。

对于12-14周岁的引起严重危害后果的未成年犯罪也要更多的适用罚金等非监禁刑及非刑罚处罚措施,建立完善的前科消灭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为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创造条件,达到“惩戒、教育、挽救、改造”的目的。

有限度分情况地追究部分年满12周岁未满14周岁并且已具备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既符合我国当前未成年人日趋早熟的成长现状,也不违背国际刑事责任轻缓化的潮流,同时也符合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刑事政策,更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保障社会公义与秩序。

但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12岁乃至对12岁以上的未成年罪犯,我们应当采取不同于成年罪犯的措施。

1.从宽处罚,对于一次性犯罪者以教育帮助为主。

因为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犯罪意识还没有深化,一般恶习不深,而且作案后一般有具结悔改的心理。

2.刑事惩罚不作为前科。

但是这种前科的消灭必须有严格的考察措施来验收。

前科是否消灭,必须由法院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决定。

3.建立回访考察制度。

4.设立相对不定刑期的刑种。

被判处不定刑期的未成年人如果在接受刑罚时期确有悔改表现,短时期内就可以被释放,否则延长刑期。

5.取消无期徒刑的适用,限定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

6.“以劳代罚”惩治罪犯,让未成年人罪犯以劳动抵经济赔偿。

7.对罪行较轻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暂缓起诉。

但是为了阻止这一制度被滥用的危险,在实践中应当制定有效的制度予以制约,以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暂缓起诉制度得到完善。

同时,为了遏止未成年犯罪的发生,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净化社会风气、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以降低未成年犯罪率。

(作者: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刘海燕)参考文献1.康树华、郭翔:《青少年法学参考资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曹漫之:《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群众出版社。

3.赵秉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陈兴良:《刑法哲学》,中青年法学文库。

5.侯国晕:《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