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2016.11】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2016.11】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 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 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 思成小说,即成本文。
❖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1、题目中的“一个人” 指的是谁? 2、这个人都遭遇了哪些事情?
兴奋激动 重燃希望 轻松光明 成功逃亡 找到儿子 领养凡尼亚
妻女炸死
儿子牺牲 出车祸
穿心的悲痛 心似断裂
悲愁的心
一个人的遭遇: (三大波折,六次起伏)
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你能概括出 他的性格特点吗? 【提示】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 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智擒德
军上校,回到队伍,成功逃亡。
❖ ……
3.给下列变红的字注音 掩蔽(bì ) 梗概( ɡěnɡ) 瓦砾(lì )
嗜好(shì ) 和睦( mù) 胡诌(zhōu )睫毛(jié)
窒闷( zhì) 衣襟( jīn)
脸颊(jiá ) 邂逅(xiè) 丝绒(rónɡ)
泥泞(nìnɡ) 吝啬( lìn sè)
课文主题思想分析: 1、思考: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 个人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
——这“一个人”是苏联的全体,索科洛夫是无 数受难的普通人中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 了共性。一个人其实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 是整个民族的遭遇。
从《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可以看出,作者 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向世人诉说什么? 【提示】(1)让人更关注从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人, 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
通过他的讲述可以看到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 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坚毅、尊严与温情。
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9段 【提示】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 泪在心里干枯了”。
第l5、16段
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 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
给泪水浸透了……”
第26段
为什么说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 “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提示】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比如父母亲被 饥荒夺去了生命,妻子和两个女儿被炸弹夺去生 命的,曾经的家园被炸毁……
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 利的那一天,年轻的生命却被敌人的枪弹夺去, 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一个又一个苦难,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眼泪可以流 啊!
怎样理解“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
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
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 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但是战争无 法泯灭善良,无法摧毁坚忍,无法颠覆正义。 “我”快流泪时及时转过脸去,不让孩子看见成 人所受的战争之苦,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成人对 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
相关知识 关于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 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 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4 900架飞机和3 700辆坦克,对苏 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 内灭亡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 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的卫国战 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发表演说时说,卫国战争 中苏联死亡人数为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 方又宣布损失人数为1 500万人。后来,赫鲁晓 夫公布的数字为2 000万人。据统计,苏联在卫 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 700万~2 800万人。
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提示】外貌穿着:脏——脸上溅满西瓜汁,尽 是灰土,头发蓬乱,但眼睛却亮得像雨后黑夜 的星星。
动作神态:活泼——已经学会叹气。 语言内容:年幼丧失亲人——饱含孩子的纯 真。 总之,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历经战乱、 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
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 是为什么? 【提示】因为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 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 机。两个饱受战争创伤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 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2)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 题。
(3)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 的憎恶。
作者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塑造的人物——索科洛夫只是一个 在战争中挺过来的普通人而已。战争带给他的是 创伤。
和平的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速读课 文,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文本展开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学 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作品有 《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其中, 肖洛霍夫花了14年时间完成的142万字的《静静的 顿河》,因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代表着一种 纯粹的俄罗斯通俗传统”而荣获1965年诺贝尔文 学奖。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 学的新领域。
凡尼亚遇见了索科洛夫之后,生活中重新充满了阳光, 但是为什么索科洛夫 “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 浸透了”?
【提示】 坚强:白天当着孩子的面不哭; 忧虑:怕突然死去吓坏孩子,为他的将来忧虑。 痛苦: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 追悔:自己在分别时还推了妻子一下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 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 “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提示】凡尼亚是战争孤儿,他还不明白战争的 苦难。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而凡尼亚挥动的小手却触动了有良知的人的悲悯 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 酷。“我”之所以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 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 他知道真相,是想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