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虚词详解

文言虚词详解

文言虚词详解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指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文言虚词的概说虚词主要有一下几类:副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副词也归入虚词一类,而专家一般讲他们属于实词范畴。

相对于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来说为大家不熟悉,下面先结合现代汉语,将这几类词加以介绍,一边进一步的学习。

下面的内容参考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说明程度(很,十分)、范围(都、总)时间、频率(已经,常常)、情态、方式(特意,亲自,悄悄)表示肯定、否定(必须,没有)表语气(难道,大约)概念。

连词指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如和,跟,同;而,或者,如果,因为,但是,所以等。

助词指助词通常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结构或者某种功能。

助词若位于句子的前、中、后,通常表示某种语气;若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则表示提示某种结构上的关系。

助词在汉语中,通常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结构助词:的,地,得,所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吗(么)、吧、呢”,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注意,表示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

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表时间、处所、方向:从、自、由、趁、当,沿着表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按照、依照、靠、用、通过,拿,比表示施事、受事:被,给,把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给,替,向,除了叹词指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

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它不跟其他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立成句。

叹词的用途主要是:一、独立成句,构成非主谓句。

如:“喂!你干什么哪?”二、作插入语。

如:“回头一望,哦,满山的红叶”。

如:啊、嘿、咦、哼、哈哈、熙熙哎,哎呀。

为了便于理解,举出一个例子:我和他虽然很累,可还是用车把货物拉到了山顶,当我们从那儿下来的时候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呀!已过了午夜时分。

这里面:有人称代词,我,他,我们;有指示代词:那儿。

态助词:了,过;有结构助词:的;有介词:用,把,从。

有连词:和;叹词:呀。

古今汉语中,虚词的差别最大,“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

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亦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由此可见,古人在对虚字的认识上,并不是停留在“助字”之“助”上,即虚字并不仅仅是帮助实字表意而已,而是成为文章表达作者思想,乃至体现作者文风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了。

(注意这里的助字与虚字是一个概念,但不同于今天的虚词,比如:副词和代词实际是属于实词的,而古人把他划归虚词。

)举个例子来说吧:明末兵部尚书兼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洪承畴,曾在春节时自书门联:君恩似海;臣节如山。

没想到后来他竟降了清,有人将此联各添一个字,成了别的意思: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本来他是为了吹嘘自己的忠君尽节之心。

可被人一改,立马具有了讽刺意味,一个“矣“是肯定语气,一个“乎”是反问语气,言外之意他并没有守住节操,这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

(二)副词一、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二、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三、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四、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俄而(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然、突然”)、未几(今译“不久”)、忽(今译“忽然”亟(jí),今译“赶快”)五、情态副词:表示确信:诚(今译“真正”)、良(今译“确实”)、信(今译“实在”)、实(今译“确实”)、必(今译“一定”)固(今译(1)坚决;(2)本来)表示缓急:渐(今译“渐渐”)、稍(今译“渐渐”)、徐(今译“慢慢”)、遽(jù,急忙)表示终究:竟(今译“终究”)、终(今译“终究”)、卒(今译“终于”)表示态势:果(今译“果真、果然”)故(今译“故意”)乃(今译(1)却、竟然;(2)才;(3)就、于是)、徒(今译“白白地”)、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几乎、差点儿”)六、语气副词:表示劝勉、命令:其(可译为“可”,或不译出)表示希冀:庶(今译“希望”)、庶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希望”)、唯(今译“希望”)、幸(今译“希望”)表示推测、估计:岂(今译“可、或许”)、其(今译“大概”)、殆(今译“大概”)、或(今译“也许”)、庶(今译“或许”)、庶几(jǐ今译“可能、也许”)表反诘:岂(今译“难道”)、其(今译“难道”)、独(今译“难道”、宁(今译“难道”)、庸(今译“难道”)、巨(也作“讵”,今译“难道、岂”)七、表敬、表谦副词:表敬:谨(表示恭敬,可不译)、敬(表示恭敬,可不译)、幸(表示幸运,可译作“幸而”)、请(表示“请允许我”,可不译)、敢(表示冒昧,可译作“请”)、猥(wěi ,因对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对说话人有关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译)、枉(因对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对说话人有关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译)表谦:窃(表示“私下里”,可不译)、伏(表示谦下,可译为“私下里”)、辱(表示谦逊,可译为“承蒙”)八、频率、重复副词:表频率:亟(qì,今译“屡次、再三”)、屡(今译“屡次、接连几次”)、数(shuò,今译“多次”)、辄(zhé,今译“常常、总是”)、每(今译“常常、时常”)、迭(dié,今译“屡次、接连”)、频(今译“接连”)表重复、持续:复(今译“再、又”)、更(今译“再”)、又(今译“又”)、再(今译“又一次”)、亦(今译“也”)、尚(今译“还”)、犹(今译“还”)(三)介词表时间:于(今译“在、到”)、以(今译“在”)、乎(今译“在”)、自(今译“从”)、从(今译“从、自”)、至(今译“到”)、当(今译“在”)表处所:于(今译(1)到;(2)从;(3)在)、乎(今译“在”)、自(今译“从”)、从(今译“由、从”)、至(今译“到”)、在(今译“在”)、由(今译“从、由”)、缘(今译“沿着”)、当(今译“在、对着”)表对象:与(今译“同”)、以(今译“把、拿”)于(今译(1)向;(2)对;(3)给)、为(今译“替”)、因(今译“通过”)、乎(今译“跟”)表方式:以(今译(1)用;(2)凭)、与(今译“用、以”)、因(今译“凭、靠”)、于(今译“靠、拿”)表原因:以(今译“因为”)、为(今译“因为”)、于(今译“由于”)、因(今译“因为”)表被动:于(今译“被、受到”)、为(今译“被”)、见(今译“被”)、被(今译“被”)表比较:于(今译“比”)、比(今译“比“)连词:表并列:与(今译“和、跟”)、及(今译“和、以及”)、且(今译“又……又……,而且,也可不译)、而(今译”又……又……,有时可不译出)、以(今译“而又”)、暨(jì,今译“和”)表连贯:而(今译“就、便”)、则(今译“就、于是”)、遂(今译“就、于是”)、因(今译“于是”)表递进:而(今译“并且、而且”)、且(今译“并且、而且”)、而况(今译“何况、况且”)、矧(shěn ,今译“况且”,例: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相关主题